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各种不利因素下浅埋隧道稳定性的上限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隧道工程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1-18页
        1.2.1 理论分析法的应用第11-14页
        1.2.2 数值分析法的应用第14-17页
        1.2.3 模型试验法的应用第17-18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20页
2 极限分析基本理论第20-30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极限分析基本假设第20-21页
        2.2.1 理想弹塑性假设第20-21页
        2.2.2 小变形假设第21页
    2.3 破坏准则第21-25页
        2.3.1 Mohr-Coulomb破坏准则第22-23页
        2.3.2 非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第23-24页
        2.3.3 Hoek-Brown破坏准则第24-25页
    2.4 流动准则第25-26页
    2.5 极限分析基本原理第26-28页
        2.5.1 虚功原理和虚功率原理第26-27页
        2.5.2 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第27页
        2.5.3 极限分析下限定理第27-28页
    2.6 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极限分析上限法第28-29页
    2.7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单孔浅埋隧道稳定性的上限分析第30-45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围岩压力的解析解第30-35页
        3.2.1 破坏模式第30-32页
        3.2.2 围岩压力的求解过程第32-35页
    3.3 对比验证第35页
    3.4 各种不利因素下围岩压力的变化规律第35-40页
        3.4.1 岩土体特性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36-37页
        3.4.2 埋深与隧道宽度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37-39页
        3.4.3 地表荷载与孔隙水压力系数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39-40页
    3.5 各种不利因素下破裂面的变化规律第40-43页
        3.5.1 岩土体特性对破裂面的影响第40-42页
        3.5.2 地表荷载与孔隙水压力系数对破裂面的影响第42-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5页
4 双孔浅埋隧道稳定性的上限分析第45-63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围岩压力的解析解第45-51页
        4.2.1 隧道间距第45-46页
        4.2.2 破坏模式第46-48页
        4.2.3 围岩压力的求解过程第48-51页
    4.3 对比验证第51-52页
    4.4 各种不利因素下围岩压力的变化规律第52-57页
        4.4.1 间距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52-53页
        4.4.2 岩土体特性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53-55页
        4.4.3 埋深与隧道宽度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55-56页
        4.4.4 地表荷载与孔隙水压力系数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56-57页
    4.5 各种不利因素下破裂面的变化规律第57-61页
        4.5.1 间距对破裂面的影响第57页
        4.5.2 岩土体特性对破裂面的影响第57-59页
        4.5.3 地表荷载与孔隙水压力系数对破裂面的影响第59-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5 Hoek-Brown破坏准则下浅埋隧道稳定性的上限分析第63-74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Hoek-Brown破坏准则的应用第63-66页
        5.2.1 应用条件第63页
        5.2.2 参数的确定第63-66页
    5.3 各种不利因素下围岩压力的变化规律第66-70页
        5.3.1 岩体特性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66-68页
        5.3.2 埋深与隧道宽度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68-69页
        5.3.3 地表荷载与孔隙水压力系数对围岩压力的影响第69-70页
    5.4 各种不利因素下破裂面的变化规律第70-73页
        5 4.1 岩体特性对破裂面的影响第70-72页
        5.4.2 地表荷载与孔隙水压力系数对破裂面的影响第72-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6 工程应用分析第74-78页
    6.1 工程概况第74页
        6.1.1 概述第74页
        6.1.2 工程地质概况第74页
    6.2 对比分析第74-77页
        6.2.1 土质地段围岩压力的对比第74-76页
        6.2.2 岩质地段围岩压力的对比第76-77页
    6.3 本章小结第77-7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7.1 主要结论第78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78-79页
    7.3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黑色宽幅路基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路基变形研究
下一篇:基于限位索的简支梁桥减震防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