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9页 |
三、 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 第9-11页 |
第一章 音乐教育的人文性要求 | 第11-15页 |
第一节 音乐教育主体对人文性的要求 | 第11-13页 |
一、 人的本质 | 第11页 |
二、 人的主体性 | 第11-12页 |
三、 音乐教育中主体性表现的理论依据 | 第12页 |
四、 人之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音乐教育人文性之新视角 | 第13-15页 |
一、 音乐文化新视角的理论基础 | 第14页 |
二、 多元文化观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人文主义发展的历史源流 | 第15-26页 |
第一节 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 第15-17页 |
一、 社会历史背景 | 第15-16页 |
二、 人文主义的内涵 | 第16-17页 |
1、人文主义的当代释义 | 第16页 |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 | 第16页 |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实质 | 第16页 |
4、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关系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主义 | 第17-18页 |
一、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中人文主义概述 | 第17页 |
二、 文艺复兴与中世纪中音乐文化之关系 | 第17-18页 |
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音乐人文性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第三节 人文主义思想的继续发展—自然主义 | 第18-24页 |
一、 音乐教育主体与客体中的自然本性与要求 | 第18-22页 |
1、教育主体的自然本性 | 第19-20页 |
2、教育客体—音乐的自然要求 | 第20-21页 |
3、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然性 | 第21-22页 |
二、 音乐教育过程中的自然要求 | 第22-24页 |
1、教育主体间的差异性要求自然 | 第22页 |
2、教育的过程、方法要求自然 | 第22-24页 |
第四节 人文主义在西方音乐文化中的表现 | 第24-26页 |
第四章 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人文性显现 | 第26-33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人文显现 | 第26-31页 |
一、 中国古代儒家音乐文化中的人文色彩 | 第26-29页 |
1、孔子思想中对音乐人文性的关注 | 第26-27页 |
2、孟子的音乐人文观 | 第27页 |
3、荀子的音乐人文观 | 第27-28页 |
4、《周易》《尚书》中的音乐人文观 | 第28页 |
5、《乐记》中的音乐人文观 | 第28-29页 |
二、 中国道家音乐文化中的人文性显现 | 第29-31页 |
1、老子音乐思想中的人文色彩 | 第29页 |
2、庄子的音乐人文观 | 第29-30页 |
3、《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人文性表现 | 第30页 |
4、《吕氏春秋》中关于音乐人文性的显现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育思潮中对音乐人文性的关注 | 第31-33页 |
第五章 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性渗透 | 第33-39页 |
第一节 人文性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对音乐人文性的多维视角解读 | 第34-37页 |
一、 音乐人类学视角 | 第34-35页 |
二、 人学视角 | 第35-36页 |
三、 音乐人文性实施的美学理论指导 | 第36页 |
四、 音乐人文性考量的其它视角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人文性音乐教育追求的目标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