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和立论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1 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论 | 第16-17页 |
2.1.2 阿德佛的ERG理论 | 第17-18页 |
2.1.3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18页 |
2.1.4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第18-19页 |
2.1.5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 第19页 |
2.1.6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第19-20页 |
2.1.7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第20-21页 |
2.1.8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第21页 |
2.1.9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 第21-22页 |
2.2 国内外关于技术型员工激励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2.2.1 国外关于激励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2.2.2 国内关于激励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2.3 国内外关于激励问题研究现状评述 | 第27-28页 |
3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1页 |
3.1.1 激励的内涵 | 第28-29页 |
3.1.2 技术型员工的概念及特征 | 第29-31页 |
3.2 山西祎达公司概况 | 第31-32页 |
3.3 山西祎达公司对技术型员工的激励现状 | 第32-34页 |
3.3.1 薪酬模式 | 第32页 |
3.3.2 福利待遇 | 第32-33页 |
3.3.3 培训方式 | 第33页 |
3.3.4 晋升机制 | 第33页 |
3.3.5 奖惩制度 | 第33-34页 |
3.4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3.4.1 技术型员工总体短缺,流动意愿强烈 | 第34页 |
3.4.2 激励方式偏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 第34-35页 |
3.4.3 对技术型员工的需求调研不足 | 第35页 |
3.4.4 对一般技术型员工激励不足 | 第35-36页 |
3.4.5 组织架构作用发挥不足 | 第36页 |
3.3.6 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 第36页 |
3.4.7 员工培训重视不够 | 第36-38页 |
4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 | 第38-48页 |
4.1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的需求及工作动机分析 | 第38-40页 |
4.1.1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的需求分析 | 第38-39页 |
4.1.2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工作动机分析 | 第39-40页 |
4.2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方法介绍 | 第40-41页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技术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 | 第41-48页 |
4.3.1 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激励因素指标层次的确定 | 第42页 |
4.3.2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第42-44页 |
4.3.3 技术型员工激励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44-47页 |
4.3.4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激励的关键因素 | 第47-48页 |
5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激励方案设计 | 第48-60页 |
5.1 激励方案设计的原则 | 第48-49页 |
5.1.1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原则 | 第48页 |
5.1.2 物质刺激与精神刺激相结合原则 | 第48页 |
5.1.3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相结合原则 | 第48页 |
5.1.4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 | 第48-49页 |
5.1.5 按需激励原则 | 第49页 |
5.1.6 民主公正原则 | 第49页 |
5.1.7 差异化原则 | 第49页 |
5.1.8 经济性原则 | 第49页 |
5.2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激励方案设计 | 第49-60页 |
5.2.1 全面薪酬战略 | 第50-51页 |
5.2.2 工作环境条件激励 | 第51-55页 |
5.2.3 工作岗位激励 | 第55-60页 |
6 山西祎达公司技术型员工激励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第60-64页 |
6.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全面实施 | 第60-61页 |
6.2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长效运行 | 第61页 |
6.3 加强绩效考核,确保公平合理 | 第61-62页 |
6.4 加强整改反馈,完善激励方案 | 第62-6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7.2 所作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65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