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相关转向架及列车结构概述 | 第13-19页 |
1.2.1 铰接式列车 | 第13-15页 |
1.2.2 单轴转向架 | 第15-16页 |
1.2.3 独立旋转车轮 | 第16-19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门架式转向架铰接式列车结构分析 | 第21-33页 |
2.1 列车编组和车体连接形式 | 第23-24页 |
2.2 转向架总体结构 | 第24-25页 |
2.3 车轮组结构 | 第25-27页 |
2.4 转向架悬挂方式 | 第27-29页 |
2.4.1 一系悬挂 | 第27-28页 |
2.4.2 二系悬挂 | 第28-29页 |
2.5 制动装置 | 第29-30页 |
2.6 平衡拉杆 | 第30页 |
2.7 导向机构 | 第30-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门架式转向架铰接式列车动力学模型 | 第33-42页 |
3.1 门架式转向架独立旋转车轮的导向原理 | 第33-38页 |
3.1.1 单个车轮的受力分析及蠕滑理论 | 第33-35页 |
3.1.2 独立旋转车轮组的导向原理 | 第35-37页 |
3.1.3 迫导向机构作用下的独立旋转车轮导向原理 | 第37-38页 |
3.2 门架式转向架铰接式列车动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3.2.1 转向架动力学模型 | 第38-39页 |
3.2.2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39页 |
3.3 车辆动力学计算内容 | 第39-41页 |
3.3.1 车辆运行平稳性 | 第40页 |
3.3.3 动态曲线通过性能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门架式转向架铰接式列车悬挂参数的优化 | 第42-79页 |
4.1 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 | 第42-45页 |
4.1.1 垂向以及横向平稳性指标 | 第42-43页 |
4.1.2 脱轨系数 | 第43-44页 |
4.1.3 轮重减载率 | 第44-45页 |
4.1.4 通过曲线时的磨耗性能 | 第45页 |
4.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基本工况设定 | 第45-50页 |
4.3 列车平稳性观测点的选取 | 第50-51页 |
4.4 初始参数下的车辆动力学性能 | 第51-59页 |
4.4.1 直线状态下的动力学性能 | 第51-55页 |
4.4.2 曲线状态下的动力学性能 | 第55-59页 |
4.5 针对动力学性能的悬挂参数优化 | 第59-78页 |
4.5.1 一系悬挂纵/横向刚度的优化 | 第60-64页 |
4.5.2 一系悬挂垂向刚度的优化 | 第64-68页 |
4.5.3 二系悬挂刚度的优化 | 第68-72页 |
4.5.4 二系悬挂阻尼的优化 | 第72-76页 |
4.5.5 总结 | 第76-78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78-79页 |
第五章 门架式转向架铰接式列车动力学性能的预测与比较 | 第79-102页 |
5.1 参数优化后动力学性能的预测与分析 | 第79-88页 |
5.1.1 直线状态各速度下的动力学性能仿真 | 第79-82页 |
5.1.2 曲线通过时的动力学性能仿真 | 第82-86页 |
5.1.3 导向机构的导向作用效果 | 第86-87页 |
5.1.4 总结 | 第87-88页 |
5.2 三种车轮结构形式下曲线通过性能的比较 | 第88-101页 |
5.2.1 三种车辆模型的车轮结构 | 第88-89页 |
5.2.2 仿真结构分析 | 第89-97页 |
5.2.3 对三种车型总磨耗数的分析 | 第97-100页 |
5.2.4 总结 | 第100-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