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系统平台的构建探索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企业信用现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第12-16页
        1.3.1 企业信用建设难点分析第12-14页
        1.3.2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困境第14-15页
        1.3.3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第15-16页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6-18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结构第18-19页
        1.5.1 研究思路、方法第18页
        1.5.2 内容结构第18-19页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19-20页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第20-32页
    2.1 企业信用体系第20-22页
        2.1.1 企业信用体系的概念第20-21页
        2.1.2 企业信用体系的发展第21页
        2.1.3 国外企业信用体系模式第21-22页
    2.2 信用评价体系概述第22-23页
    2.3 信用评价模型第23-27页
        2.3.1 AHP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第23页
        2.3.2 AHP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第23-26页
        2.3.3 最大特征值的求法第26-27页
    2.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27-30页
        2.4.1 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第28-29页
        2.4.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第29-30页
    2.5 YAAHP 层次分析法软件概述第30-32页
第3章 基于AHP 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第32-39页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第32-33页
        3.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第32页
        3.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第32-33页
    3.2 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3-36页
        3.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第33-34页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4-36页
    3.3 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的构建方法第36-37页
    3.4 企业信用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7页
    3.5 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37-39页
第4章 企业信用评价系统设计与分析第39-44页
    4.1 需求分析第39页
    4.2 功能结构第39-40页
    4.3 系统架构设计第40-41页
    4.4 网络架构设计第41-42页
    4.5 数据库结构设计第42-43页
    4.6 开发方法选择第43-44页
第5章 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保障基础与应用效果第44-49页
    5.1 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保障基础第44-47页
        5.1.1 政府统一协调加快立法进程第44页
        5.1.2 建立标准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第44-45页
        5.1.3 征信数据收集和信用数据库的全国联网第45-46页
        5.1.4 企业信用理念的宣传与普及第46-47页
    5.2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第47-49页
        5.2.1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第47页
        5.2.2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第47页
        5.2.3 实现信息整合共享第47-49页
第6章 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应用——以苏州工业园区某公司为例第49-57页
    6.1 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第49-50页
    6.2 案例企业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价第50-53页
    6.3 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第53-56页
    6.4 案例企业信用评级结果解析第56-57页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和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下一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披露水平与公司绩效--基于2012年深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