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企业信用现状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 第12-16页 |
1.3.1 企业信用建设难点分析 | 第12-14页 |
1.3.2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困境 | 第14-15页 |
1.3.3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结构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思路、方法 | 第18页 |
1.5.2 内容结构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0-32页 |
2.1 企业信用体系 | 第20-22页 |
2.1.1 企业信用体系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2 企业信用体系的发展 | 第21页 |
2.1.3 国外企业信用体系模式 | 第21-22页 |
2.2 信用评价体系概述 | 第22-23页 |
2.3 信用评价模型 | 第23-27页 |
2.3.1 AHP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第23页 |
2.3.2 AHP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 | 第23-26页 |
2.3.3 最大特征值的求法 | 第26-27页 |
2.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27-30页 |
2.4.1 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28-29页 |
2.4.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29-30页 |
2.5 YAAHP 层次分析法软件概述 | 第30-32页 |
第3章 基于AHP 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 | 第32-39页 |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 第32-33页 |
3.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2页 |
3.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第32-33页 |
3.2 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6页 |
3.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3-34页 |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6页 |
3.3 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的构建方法 | 第36-37页 |
3.4 企业信用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页 |
3.5 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7-39页 |
第4章 企业信用评价系统设计与分析 | 第39-44页 |
4.1 需求分析 | 第39页 |
4.2 功能结构 | 第39-40页 |
4.3 系统架构设计 | 第40-41页 |
4.4 网络架构设计 | 第41-42页 |
4.5 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42-43页 |
4.6 开发方法选择 | 第43-44页 |
第5章 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保障基础与应用效果 | 第44-49页 |
5.1 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保障基础 | 第44-47页 |
5.1.1 政府统一协调加快立法进程 | 第44页 |
5.1.2 建立标准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 第44-45页 |
5.1.3 征信数据收集和信用数据库的全国联网 | 第45-46页 |
5.1.4 企业信用理念的宣传与普及 | 第46-47页 |
5.2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 | 第47-49页 |
5.2.1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 第47页 |
5.2.2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 第47页 |
5.2.3 实现信息整合共享 | 第47-49页 |
第6章 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应用——以苏州工业园区某公司为例 | 第49-57页 |
6.1 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 | 第49-50页 |
6.2 案例企业信用等级的综合评价 | 第50-53页 |
6.3 企业信用评级模型 | 第53-56页 |
6.4 案例企业信用评级结果解析 | 第56-57页 |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