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应尚能的艺术生平 | 第12-22页 |
1.1 留美学习之前 | 第12-13页 |
1.2 留美期间 | 第13-14页 |
1.3 学成归国至抗日战争爆发前 | 第14-17页 |
1.4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建国前 | 第17-20页 |
1.5 新中国诞生后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应尚能的声乐理论思想探析 | 第22-39页 |
2.1 关于歌唱的实际 | 第22-26页 |
2.1.1 明确歌唱与普通说话的区别,即“字”的实际 | 第22-24页 |
2.1.2 明确歌唱的生理、物理实际 | 第24-26页 |
2.2 声乐实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 第26-30页 |
2.2.1 从“无声”到“有声” | 第26-27页 |
2.2.2 从日常说话的动作到歌唱吐字的动作 | 第27-28页 |
2.2.3 从初级练声到练声曲,从练声曲到歌曲 | 第28-30页 |
2.3 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对性思辨 | 第30-36页 |
2.3.1 歌唱“乐器”的“固定不变”与“灵活多变” | 第30-31页 |
2.3.2 歌唱的矛盾统一 | 第31页 |
2.3.3 结果而不是途径 | 第31-32页 |
2.3.4 关于“闭紧声门” | 第32-33页 |
2.3.5 论气息 | 第33-34页 |
2.3.6 声部判断 | 第34页 |
2.3.7 教与学双方的侧重 | 第34-36页 |
2.4 应尚能的歌曲创作与其声乐理论的联系 | 第36-39页 |
2.4.1 歌曲创作基于人声的限制和对换声点的把握 | 第36页 |
2.4.2 歌曲创作有着对声部的考量 | 第36-37页 |
2.4.3 中文歌曲创作讲究与结合语言汉字的实际 | 第37-3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1:应尚能作品年表及综述 | 第43-48页 |
附录2:节目单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