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建国后蒙古族题材交响乐的相关作品 | 第8-9页 |
2.关于这类作品作曲技法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作品分析法 | 第9页 |
2.文献研究法 | 第9-10页 |
一、作品中六首民歌的背景故事 | 第10-17页 |
(一)《辽阔的草原》 | 第10-11页 |
(二)《黑缎子坎肩》 | 第11-12页 |
(三)《土尔扈特的故乡》 | 第12-13页 |
(四)《诺恩吉雅》 | 第13-14页 |
(五)《黑骏马》 | 第14-15页 |
(六)《鸿雁(天鹅)》 | 第15-17页 |
二、作品中主题创作特征 | 第17-49页 |
(一)采用蒙古族民歌构成主题 | 第17-34页 |
1.采用蒙古族民歌旋律构成主题 | 第17-25页 |
2.多样的主题发展手法 | 第25-34页 |
(1)主题变奏式的发展手法 | 第25-28页 |
(2)主题迭奏式的发展手法 | 第28-30页 |
(3)主题重复式的发展手法 | 第30-31页 |
(4)主题模进式的展开手法 | 第31-34页 |
(二)音乐主题旋律的调式调性及特点 | 第34-40页 |
1.羽调式主题 | 第35-37页 |
(1)《辽阔的草原》 | 第35页 |
(2)《黑缎子坎肩》 | 第35-36页 |
(3)《诺恩吉雅》 | 第36-37页 |
(4)《鸿雁(天鹅)》 | 第37页 |
2.宫调式主题 | 第37-40页 |
(1)《黑骏马》 | 第37-39页 |
(2)《土尔扈特的故乡》 | 第39-40页 |
(三)主题材料节奏、节拍、力度、速度、表情记号特征 | 第40-49页 |
1.主题材料节奏特征 | 第40-44页 |
(1)节奏疏与密的写法 | 第40-41页 |
(2)核心节奏贯穿的写法 | 第41-42页 |
(3)转移节拍重音的写法 | 第42-44页 |
2.主题材料节拍特征 | 第44-47页 |
(1)单一节拍 | 第44-46页 |
(2)复合节拍 | 第46-47页 |
(3)混合节拍 | 第47页 |
3.主题材料力度、速度、表情记号特征 | 第47-49页 |
三、作品中多声部音乐特征 | 第49-62页 |
(一)曲式结构分析 | 第49-53页 |
(二)和声的风格与特点 | 第53-57页 |
1.突出民族风格的和弦音响结构 | 第53-55页 |
(1)四五度结构的和声方法 | 第53-54页 |
(2) 附加音和弦的运用 | 第54-55页 |
2.推进调式变化的和弦音响结构 | 第55-57页 |
(1)那不勒斯和弦的运用 | 第55-56页 |
(2)离调手法的运用 | 第56-57页 |
(三)多声部复调(对位)技法 | 第57-62页 |
1.对比复调 | 第57-60页 |
2.模仿复调 | 第60-62页 |
四、作品中的配器技法 | 第62-70页 |
(一)交响乐队的编制 | 第62-63页 |
(二)不同音乐结构的配器特点 | 第63-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