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研究

内容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55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第16-22页
        一、研究背景第16-21页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1-22页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第22-25页
        一、基础教育第22-23页
        二、学区第23-24页
        三、学区化办学第24-25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25-47页
        一、学区化办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第25-30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30-45页
        三、研究述评第45-47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47-52页
        一、研究内容第47-48页
        二、研究对象第48页
        三、研究方法第48-50页
        四、研究路线第50-52页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可能的创新处第52-55页
        一、理论意义第53页
        二、现实意义第53-54页
        三、可能的创新处第54-55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55-80页
    第一节 治理理论第55-63页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第56-62页
        二、治理理论对学区化办学的借鉴第62-63页
    第二节 战略联盟理论第63-73页
        一、战略联盟理论的主要内容第63-72页
        二、战略联盟理论对学区化办学的借鉴第72-73页
    第三节 教育公平理论第73-80页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第74-79页
        二、教育公平理论对学区化办学的借鉴第79-80页
第三章 基础教育学区的组建第80-137页
    第一节 学区发展的历史脉络第80-87页
        一、作为单一教育管理层级的学区第80-83页
        二、从教育管理层级走向教育治理单元的学区第83-85页
        三、学区化办学与集团化办学第85-87页
    第二节 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的可行性分析第87-100页
        一、政策层面的可行性第87-90页
        二、经济层面的可行性第90-93页
        三、管理层面的可行性第93-97页
        四、资源层面的可行性第97-100页
    第三节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分析第100-122页
        一、现有教育资源布局分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第100-115页
        二、学校服务范围分析——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第115-122页
    第四节 学区组建的原则第122-130页
        一、成员校地理位置相近第123-126页
        二、学区内部教育资源分布合理第126-128页
        三、学区规模大小适宜第128-130页
    第五节 学区学校的组合模式第130-137页
        一、按学段划分——同学段学区与异学段学区第132-135页
        二、按成员关系划分——单中心学区与多中心学区第135-137页
第四章 基础教育学区化办学的管理运行第137-197页
    第一节 学区的治理结构第137-145页
        一、学区化办学的治理主体第137-139页
        二、学区治理主体的功能划分第139-145页
    第二节 学区的组织结构第145-150页
        一、区县级层面成立工作小组作为领导单位第146页
        二、学区层面成立管理委员会作为学区权力中心第146-149页
        三、校级层面由校长分管具体工作第149-150页
    第三节 学区的资源共享机制第150-197页
        一、学区共享资源的选择与分类第151-158页
        二、学区资源的共享方式分析第158-183页
        三、学区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第183-197页
第五章 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197-246页
    第一节 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度量第197-207页
        一、已有的学区绩效评价指标分析第197-201页
        二、学区化办学的绩效及其度量第201-203页
        三、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度量第203-207页
    第二节 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第207-211页
        一、学区化办学绩效的表现情况第207页
        二、信任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第207-208页
        三、沟通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第208-209页
        四、稳定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第209-210页
        五、协同程度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影响第210-211页
    第三节 问卷设计及检验第211-220页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11-216页
        二、问卷检验——预调研的数据处理第216-220页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第220-228页
        一、样本描述第221-223页
        二、数据处理与检验第223-228页
    第五节 数据结果分析第228-246页
        一、个人体验的总体分析第228-238页
        二、学区化办学绩效及影响因素相关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第238-241页
        三、不同组别在绩效及影响因素得分上的差异性分析第241-243页
        四、各类影响因素对学区化办学绩效的回归分析第243-246页
第六章 学区化办学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第246-277页
    第一节 学区化办学的现实困境第246-260页
        一、制度惯性导致学区发展乏力第246-251页
        二、联盟“边界困境”导致学区资源共享障碍第251-257页
        三、组织文化冲突导致成员融合障碍第257-260页
    第二节 优化学区化办学的路径选择第260-277页
        一、从负责到主导:政府驱动下高位推动学区改革第260-267页
        二、从优化到变革:以学区为载体推动教育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第267-271页
        三、从松散到凝聚:形成学区内部良性运行机制第271-277页
第七章 结语第277-283页
    第一节 研究总结第277-280页
    第二节 研究不足第280-281页
    第三节 研究展望第281-283页
参考文献第283-294页
附录第294-299页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99-300页
致谢第300页

论文共3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幼儿自主与教师形塑间的张力
下一篇: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