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3.1 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的医学价值 | 第11-12页 |
3.2 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的语言文学价值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3-21页 |
1. 中医典籍及其英译 | 第13-17页 |
1.1 《黄帝内经》及其译本概况 | 第13-16页 |
1.2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简述 | 第16-17页 |
2. 框架理论 | 第17-19页 |
2.1 框架理论起源及概念概述 | 第17页 |
2.2 “框架”的基本属性 | 第17-18页 |
2.2.1 层次性 | 第17页 |
2.2.2 原型效应 | 第17-18页 |
2.2.3 文化差异 | 第18页 |
2.2.4 动态性 | 第18页 |
2.3 框架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及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3.1 框架理论与翻译 | 第18页 |
2.3.2 框架理论下的翻译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3. 反义相成词 | 第19-21页 |
3.1 反义相成词概念 | 第19页 |
3.2 反义相成词分类 | 第19-20页 |
3.3 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英译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1. 研究文本 | 第21页 |
1.1 汉语文本选取 | 第21页 |
1.2 英译文本选取 | 第21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3.1 语料检索法 | 第21-23页 |
3.2 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并用 | 第23-25页 |
3.2.1 分层抽样 | 第23-24页 |
3.2.2 随机抽样 | 第24-25页 |
3.3 对比分析法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27-55页 |
1. 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特点 | 第27-28页 |
1.1 中医语境依赖性 | 第27页 |
1.2 中医特有高频率化 | 第27-28页 |
2. 框架理论视阈下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英译过程 | 第28-30页 |
2.1 原文框架激活 | 第28-29页 |
2.2 译文框架操作 | 第29页 |
2.3 译文表达的构建 | 第29-30页 |
3. 框架理论视阈下《黄帝内经》反义相成词英译实例分析与探讨 | 第30-44页 |
3.1 《黄帝内经》极性型反义相成词抽样结果比较 | 第30-31页 |
3.2 《黄帝内经》极性型反义相成词实例对比分析 | 第31-35页 |
3.3 《黄帝内经》互补型反义相成词抽样结果比较 | 第35-36页 |
3.4 《黄帝内经》互补型反义相成词实例对比分析 | 第36-40页 |
3.5 《黄帝内经》反向型反义相成词抽样结果比较 | 第40-41页 |
3.6 《黄帝内经》反向型反义相成词实例对比分析 | 第41-44页 |
4. 《黄帝内经》两译本反义相成词英译策略总结 | 第44-45页 |
4.1 李本反义相成词英译特点分析 | 第44-45页 |
4.2 吴本反义相成词英译特点分析 | 第45页 |
5. 框架理论视阈下《黄帝内经》反义相成词英译策略总结 | 第45-51页 |
5.1 相同框架对等转换 | 第46-48页 |
5.1.1 反义相成词隶属其优先默认框架且在目的语中存在对应框架 | 第46-47页 |
5.1.1.1 对应直译,“形神”统一 | 第46-47页 |
5.1.1.2 巧妙合译,韵味简洁 | 第47页 |
5.1.1.3 形式增补,地道美观 | 第47页 |
5.1.2 反义相成词不隶属其优先默认框架但在目的语中存在对应框架 | 第47-48页 |
5.1.2.1 直抒语意,真谛直达 | 第48页 |
5.1.2.2 关联替换,结构对等 | 第48页 |
5.2 相似框架成分调整 | 第48-50页 |
5.2.1 酌情增补,挖掘内涵 | 第49-50页 |
5.2.1.1 句中增译,行文统一 | 第49页 |
5.2.1.2 文外加注,言外传递 | 第49-50页 |
5.2.2 明确删减,传递准确 | 第50页 |
5.3 相似框架层次调整 | 第50-51页 |
5.4 空缺框架直接移植 | 第51页 |
6. 反义相成词框架内涵传递需彰显中医典籍文化特色和地位 | 第51-54页 |
6.1 直译 | 第52页 |
6.2 陌生化翻译 | 第52页 |
6.3 杂合化翻译 | 第52-54页 |
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9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1.1 框架理论对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翻译具有指导性和规约性 | 第55页 |
1.2 框架理论视阈下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的翻译以激活译语相同或相似认知框架为目的 | 第55-56页 |
1.3 框架理论视阈下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翻译策略应尽量以源语为导向 | 第56页 |
1.4 框架理论视阈下中医典籍反义相成词翻译模式构架 | 第56-57页 |
2. 研究局限 | 第57-58页 |
2.1 语料选取的局限 | 第57页 |
2.2 语料分类的局限 | 第57-58页 |
2.3 语料分析的局限 | 第58页 |
3.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71页 |
附录1 本研究纳入和剔除的反义相成词 | 第62-65页 |
附录2 本研究抽取的三组反义相成词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