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内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外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3 小结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非言语行为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2 教师非言语行为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2 教师非言语行为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3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 第19-23页 |
2.4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功能 | 第23-26页 |
3 中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26-55页 |
3.1 研究工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6-35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3.1.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3.1.3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6-31页 |
3.1.4 访谈实施 | 第31-32页 |
3.1.5 观察量表设计 | 第32-35页 |
3.2 中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现状分析 | 第35-51页 |
3.2.1 教师非言语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3.2.2 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应用效果分析 | 第42-48页 |
3.2.3 教师积极的非言语行为应用情况分析 | 第48-49页 |
3.2.4 教师消极的非言语行为应用情况分析 | 第49-50页 |
3.2.5 非言语行为应用情况小结 | 第50-51页 |
3.3 中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51-52页 |
3.4 中职教师非言语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2-54页 |
3.4.1 教师自身的原因 | 第52-53页 |
3.4.2 外部原因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中职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策略研究 | 第55-65页 |
4.1 改善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策略 | 第55-58页 |
4.1.1 更新理念学习优秀教师经验 | 第55页 |
4.1.2 利用微信公众号 | 第55页 |
4.1.3 正确理解积极与消极的非言语行为 | 第55-56页 |
4.1.4 利用微格教学 | 第56-57页 |
4.1.5 注重非言语行为的训练模仿 | 第57-58页 |
4.2 微格教学的实施 | 第58-64页 |
4.2.1 实施的可行性 | 第58-59页 |
4.2.2 微格教学实施的过程 | 第59-62页 |
4.2.3 策略实施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2.4 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 第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5.1 总结 | 第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第68-69页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第69-70页 |
附录C 非言语行为应用效果判断标准 | 第70-72页 |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