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11页 |
1.1.1 预约披露制度 | 第7-8页 |
1.1.2 审计委员会制度 | 第8-10页 |
1.1.3 从审计委员会的角度探讨年报预约披露更改的解决方法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第11-14页 |
1.2.1 研究主题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2-13页 |
1.2.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预约披露变更相关研究文献 | 第14-18页 |
2.1.1 国外文献 | 第14-16页 |
2.1.2 国内文献 | 第16-18页 |
2.2 审计委员会对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相关文献 | 第18-23页 |
2.2.1 国外文献 | 第18-20页 |
2.2.2 国内文献 | 第20-23页 |
3 相关理论分析 | 第23-37页 |
3.1 预约披露变更的基本理论及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3.1.1 信号理论 | 第23页 |
3.1.2 博弈论中的信号博弈理论 | 第23-24页 |
3.1.3 股东理论 | 第24-25页 |
3.1.4 契约的履行 | 第25页 |
3.1.5 预约披露时间变更的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3.2 审计委员会制度理论分析 | 第26-33页 |
3.2.1 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第27页 |
3.2.2 契约理论与审计委员会 | 第27-29页 |
3.2.3 内部控制理论与审计委员会 | 第29-30页 |
3.2.4 审计委员会职责分析 | 第30-33页 |
3.3 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 | 第33-37页 |
3.3.1 审计委员会规模与财务报告质量 | 第33-34页 |
3.3.2 独立性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 | 第34-35页 |
3.3.3 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与财务报告质量 | 第35-36页 |
3.3.4 审计委员会的活跃性与财务报告质量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第37-56页 |
4.1 2004‐2008 年年报预约披露情况与审计委员会相关情况综述 | 第37-41页 |
4.1.1 年报预约披露情况 | 第37-39页 |
4.1.2 审计委员会相关情况 | 第39-41页 |
4.2 变量设计与回归模型 | 第41-44页 |
4.2.1 因变量 | 第41-42页 |
4.2.2 观察变量 | 第42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42-44页 |
4.3 样本数据 | 第44-45页 |
4.4 回归分析 | 第45-52页 |
4.4.1 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4.4.2 回归模型 | 第46-47页 |
4.4.3 整体以及分年度回归结果 | 第47-50页 |
4.4.4 审计委员会分别对推迟和提前披露年报的约束 | 第50-51页 |
4.4.5 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情况下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第51-52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52-56页 |
第五章 结论及监管建议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文章 | 第62-65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