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基于Pushover的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桥梁主要震害形式第12-14页
        1.2.1 落梁与碰撞破坏第12-13页
        1.2.2 支座等连接件破坏第13页
        1.2.3 桥墩破坏第13-14页
        1.2.4 基础破坏第14页
    1.3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第14-15页
        1.3.1 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理论第14-15页
        1.3.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第15页
        1.3.3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第15页
    1.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第15-19页
        1.4.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提出第15-16页
        1.4.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特点第16页
        1.4.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的发展现状第16-17页
        1.4.4 地震设防水准第17页
        1.4.5 结构性能水准第17-18页
        1.4.6 结构目标性能第18-19页
    1.5 Pushover分析方法第19-22页
        1.5.1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第19-20页
        1.5.2 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第20页
        1.5.3 Pushover分析方法在性能评估中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5.4 Pushover分析方法在高墩桥梁抗震性能的评估第22页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2-25页
        1.6.1 本文研究目的第22-23页
        1.6.2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Pushover方法与侧向荷载分布形式第25-35页
    2.1 前言第25-26页
    2.2 Pushover分析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假定第26页
    2.3 Pushover分析方法实施步骤第26-33页
        2.3.1 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第26-27页
        2.3.2 施加侧向分布荷载第27-29页
        2.3.3 确定非线性分析的目标位移第29-30页
        2.3.4 根据分布形式是否变化修改结构刚度第30页
        2.3.5 Pushover曲线转化能力谱曲线第30-32页
        2.3.6 建立需求谱第32页
        2.3.7 性能评估第32-33页
    2.4 考虑上部主梁集中质量的分布形式第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3章 工程背景及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5-43页
    3.1 工程背景第35-36页
    3.2 桥墩截面塑性铰的定义第36-38页
        3.2.1 集中塑性铰荷载—位移曲线模型第36-37页
        3.2.2 集中塑性铰长度及其在分析模型中的设置第37页
        3.2.3 分布塑性单元第37-38页
    3.3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第38-41页
        3.3.1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第38-39页
        3.3.2 无约束素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第39-40页
        3.3.3 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第40-41页
    3.4 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六种侧向分布形式下的Pushover分析第43-57页
    4.1 前言第43-44页
    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第44-51页
        4.2.1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第44-47页
        4.2.2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第47页
        4.2.3 地震波基本信息第47-50页
        4.2.4 增量动力弹塑性(IDA)分析第50-51页
    4.3 六种侧向荷载分布形式的Pushover分析第51-56页
        4.3.1 主位移监测点的选择第51-52页
        4.3.2 Pushover推倒曲线分析第52-54页
        4.3.3 Pushover推倒曲线误差分析第54-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高墩桥梁的模态Pushover分析第57-82页
    5.1 前言第57-58页
    5.2 模态Push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步骤第58-61页
        5.2.1 模态Push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8-59页
        5.2.2 固定型模态Pushover分析基本步骤第59-60页
        5.2.3 自适应型模态Pushover分析基本步骤第60-61页
    5.3 振型及振型数的选择第61-62页
    5.4 模态Pushover分析第62-81页
        5.4.1 固定型模态Pushover分析第62-64页
        5.4.2 自适应型模态Pushover分析第64-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6章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评估第82-89页
    6.1 前言第82页
    6.2 震害等级和性能水准的划分及损伤模型的选择第82-84页
        6.2.1 结构损伤模型的选择第82-83页
        6.2.2 震害等级及损伤指数第83-84页
    6.3 Pushover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在Sap2000中的实现第84-88页
        6.3.1 性能点的确定第84-85页
        6.3.2 中国规范反应谱与UBC规范反应谱参数的转换关系第85-87页
        6.3.3 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评估第87-88页
    6.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行桥竖向动力响应研究及振动控制
下一篇:TBM比例调速阀动态特性及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