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8页 |
1.1 芦荟简介 | 第10-14页 |
1.1.1 芦荟的种类 | 第10页 |
1.1.2 芦荟的组成 | 第10-12页 |
1.1.3 芦荟的功用 | 第12页 |
1.1.4 芦荟产业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2 芦荟苷 | 第14-16页 |
1.2.1 芦荟苷的理化特性 | 第14页 |
1.2.2 芦荟苷的功用 | 第14-15页 |
1.2.3 芦荟苷的检测方法 | 第15页 |
1.2.4 芦荟苷的制备 | 第15-16页 |
1.3 芦荟大黄素 | 第16-22页 |
1.3.1 芦荟大黄素的理化特性 | 第16-17页 |
1.3.2 芦荟大黄素活性及应用 | 第17-19页 |
1.3.3 芦荟大黄素的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1.3.4 芦荟大黄素的制备 | 第20-22页 |
1.4 微生物裂解C-C键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1 微生物裂解碳苷(C-glycosides)的研究 | 第22-24页 |
1.4.2 微生物降解烟碱(Nicotine)的研究 | 第24页 |
1.4.3 微生物代谢芦荟苷的研究 | 第24-25页 |
1.4.4 碳苷裂解酶的纯化 | 第25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芦荟苷裂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28-38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菌种筛选策略 | 第28页 |
2.3 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8-33页 |
2.3.1 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2.3.2 菌株与培养基 | 第29-30页 |
2.3.3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2.3.4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2.4.1 菌种筛选 | 第33页 |
2.4.2 目标酶位置的确定 | 第33-34页 |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页 |
2.4.4 发酵温度的选择 | 第34-35页 |
2.4.5 培养时间的选择 | 第35页 |
2.4.6 酶解产物的鉴定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酶反应条件的初步研究 | 第38-46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38页 |
3.2.2 菌株与培养基 | 第38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3.3.1 最适反应温度 | 第39-40页 |
3.3.2 最适pH | 第40-41页 |
3.3.3 底物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 第41页 |
3.3.4 磷酸缓冲液(PBS)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5 NaCl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 第42页 |
3.3.6 反应时间 | 第42-43页 |
3.3.7 影响酶活力的因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芦荟苷裂解酶的分离纯化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46页 |
4.2.2 菌株与培养基 | 第46-47页 |
4.2.3 芦荟苷裂解酶的分离纯化流程图 | 第47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47页 |
4.2.5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4.3.1 硫酸铵沉淀 | 第49-50页 |
4.3.2 离子交换层析剂的选择 | 第50-51页 |
4.3.3 洗脱初始条件的选择 | 第51-53页 |
4.3.4 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53-54页 |
4.3.5 酶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 第54页 |
4.3.6 分离纯化过程蛋白总量及酶活变化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57页 |
5.3 今后工作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