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教师言语评价 | 第9-10页 |
1.1.1 言语行为 | 第9页 |
1.1.2 言语行为的分类 | 第9-10页 |
1.2 积极性言语评价 | 第10-11页 |
1.2.1 界定 | 第10页 |
1.2.2 心理机制 | 第10-11页 |
1.2.3 积极性言语评价的选择 | 第11页 |
1.3 教师非言语评价 | 第11-16页 |
1.3.1 非言语行为 | 第11-12页 |
1.3.2 教师非言语评价行为 | 第12页 |
1.3.3 幼儿教师的非言语评价行为 | 第12-13页 |
1.3.4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5 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 第14页 |
1.3.6 教师非言语评价行为的功能 | 第14-15页 |
1.3.7 非言语评价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8 非言语评价行为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掌控动机 | 第16-17页 |
1.4.1 掌控动机 | 第16-17页 |
1.4.2 对掌控动机的测量 | 第17页 |
1.5 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 第17-19页 |
1.6 引发幼儿学习动机的措施 | 第19-20页 |
1.7 成人积极性评价对幼儿掌控动机的影响 | 第20-21页 |
1.8 选择中班幼儿的原因 | 第21-23页 |
2、预备研究:任务限制时间与难度水平测定 | 第23-25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2.1 被试 | 第23页 |
2.2.2 程序 | 第23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3、正式实验:教师积极性的言语和非言语评价对中班幼儿掌控动机的影响 | 第25-3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3.1 被试 | 第25页 |
3.3.2 实施步骤 | 第25-26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26-36页 |
4、讨论 | 第36-40页 |
4.1 评价类型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评价位置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 评价类型与评价位置的交互作用 | 第38页 |
4.4 性别差异 | 第38页 |
4.5 教育建议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