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2-29页 |
第一节 一般美育研究评述 | 第12-22页 |
1.西方美育研究简述 | 第12-15页 |
2.中国美育研究简述 | 第15-21页 |
3.新的学科语境对美育研究提出的新要求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美育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 第22-26页 |
1. 认知科学的主要相关成果对美育的启发与促进 | 第22-23页 |
2.认知科学与美育研究相结合的现实做法 | 第23-26页 |
第三节 本研究思路和方法简介 | 第26-29页 |
第一章 美育依据的审美认知原理 | 第29-47页 |
第一节 认知科学对审美心理的探讨 | 第29-38页 |
1.审美知觉对审美对象的认知加工 | 第29-34页 |
2.审美对象功利性与审美情感的生成 | 第34-38页 |
第二节 审美认知模式的形成与嬗变 | 第38-47页 |
1.审美认知模式形成与嬗变的过程 | 第39-42页 |
2.审美认知模式形成与嬗变的认知神经基础 | 第42-47页 |
第二章 在美育中运用审美认知原理的一般方式 | 第47-77页 |
第一节 美育对受教育方经验的利用 | 第47-67页 |
1.用受教育方的经验统摄其审美认知模式 | 第48-55页 |
2.情境与审美认知模式的关系 | 第55-59页 |
3.美育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启动与实施 | 第59-67页 |
第二节 美育对审美对象功利性的运用 | 第67-77页 |
1.将审美对象功利性整合到审美认知模式中 | 第67-71页 |
2.运用审美对象功利性引导受教育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 第71-73页 |
3. 运用审美对象功利性恰当区分美育与德育 | 第73-77页 |
第三章 审美认知原理在婴幼儿美育中的应用 | 第77-101页 |
第一节 婴儿美育的实施 | 第77-86页 |
1.婴儿的认知特征 | 第77-79页 |
2.在审美构成要素中构建最初的审美认知模式 | 第79-84页 |
3.依靠母婴依恋和婴儿的发展性需要形成对审美对象的功利性认知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幼儿美育的实施 | 第86-101页 |
1.幼儿的认知特征 | 第86-89页 |
2.根据幼儿认知特征在审美活动中建立审美认知模式 | 第89-95页 |
3.幼儿审美活动的功利性 | 第95-101页 |
第四章 审美认知原理在中小学生美育中的应用 | 第101-117页 |
第一节 小学儿童美育的实施 | 第101-111页 |
1.小学儿童的认知特征 | 第102-104页 |
2.小学儿童审美认知模式的建构 | 第104-106页 |
3.小学儿童自我意识与判断审美对象功利性的关系 | 第106-111页 |
第二节 青春期美育的实施 | 第111-117页 |
1.青少年的认知特征 | 第111-112页 |
2.在青少年成人化的审美活动中建构审美认知模式 | 第112-114页 |
3.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审美对象功利性的关系 | 第114-117页 |
第五章 审美认知原理在成人美育中的应用 | 第117-134页 |
第一节 成人的群体认知模式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118-123页 |
1.成人的群体认知模式的形成 | 第119-121页 |
2.影响成人的群体认知模式的因素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在成人美育中灵活运用群体审美认知模式 | 第123-134页 |
1.群体审美认知模式的一致性在美育中的应用 | 第124-128页 |
2.群体对审美对象的功利性认知在美育中的应用 | 第128-130页 |
3.运用领导者和群体内不同意见者的方式 | 第130-134页 |
结语 | 第134-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附录一:主要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147-152页 |
附录二:主要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52-154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54-156页 |
后记 | 第15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