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2.1 心理资本的研究述评 | 第16-20页 |
2.1.1 心理资本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心理资本结构维度的划分 | 第17-18页 |
2.1.3 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 | 第18-19页 |
2.1.4 心理资本的结果变量 | 第19-20页 |
2.1.5 心理资本的测量 | 第20页 |
2.2 敬业度的研究评述 | 第20-24页 |
2.2.1 敬业度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2 敬业度结构维度的划分 | 第21-22页 |
2.2.3 敬业度的前因变量 | 第22-23页 |
2.2.4 敬业度的结果变量 | 第23页 |
2.2.5 敬业度的测量 | 第23-24页 |
2.3 工作绩效的研究述评 | 第24-28页 |
2.3.1 工作绩效的定义 | 第24-25页 |
2.3.2 工作绩效结构维度的划分 | 第25-26页 |
2.3.3 工作绩效的前因变量 | 第26页 |
2.3.4 工作绩效的测量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 第28-32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8-31页 |
3.1.1 心理资本与敬业度的关系 | 第28-29页 |
3.1.2 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第29-30页 |
3.1.3 敬业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第30页 |
3.1.4 敬业度的中介作用 | 第30-31页 |
3.2 研究模型 | 第31-32页 |
第4章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4.2 测量工具 | 第33-34页 |
4.2.1 心理资本量表 | 第33页 |
4.2.2 敬业度量表 | 第33-34页 |
4.2.3 工作绩效量表 | 第34页 |
4.3 施测程序 | 第34-35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35-47页 |
5.1 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第35-37页 |
5.1.1 心理资本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第35页 |
5.1.2 敬业度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第35-36页 |
5.1.3 工作绩效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第36-37页 |
5.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5.2.1 心理资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页 |
5.2.2 敬业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5.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各个因素的影响 | 第38-42页 |
5.3.1 性别对各个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38页 |
5.3.2 年龄对各个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38-39页 |
5.3.3 婚姻状况对各个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39-40页 |
5.3.4 教育程度对各个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40页 |
5.3.5 工作年限对各个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40-41页 |
5.3.6 职务类别对各个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5.3.7 月薪收入对各个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42页 |
5.4 心理资本、敬业度和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 第42-44页 |
5.4.1 心理资本与敬业度的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5.4.2 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 第43页 |
5.4.3 敬业度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5.5 心理资本、敬业度与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44-47页 |
5.5.1 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44页 |
5.5.2 心理资本对敬业度的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5.5.3 敬业度对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45页 |
5.5.4 敬业度在心理资本和工作绩效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45-46页 |
5.5.5 假设检验总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讨论 | 第47-50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0-57页 |
7.1 结论 | 第50页 |
7.2 给小微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 第50-55页 |
7.2.1 运用量表招聘和选拔员工 | 第50-51页 |
7.2.2 心理资本的开发 | 第51-54页 |
7.2.3 敬业度的开发 | 第54-55页 |
7.3 本研究创新点 | 第55页 |
7.4 本研究不足 | 第55-56页 |
7.5 未来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