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介入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22-30页 |
2.1 地方政府参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5页 |
2.1.1 制度的供给 | 第22-23页 |
2.1.2 公共产品的供给 | 第23页 |
2.1.3 市场秩序的维护 | 第23页 |
2.1.4 弥补“市场失灵”的需求 | 第23-25页 |
2.2 地方政府参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参考 | 第25-28页 |
2.2.1 德国政府的实践与启示 | 第25-27页 |
2.2.2 日本政府的实践与启示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 第30-35页 |
3.1 地方政府干预产业集群发展时应遵循的原则 | 第30-31页 |
3.1.1 尊重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规律 | 第30页 |
3.1.2 政府行为要有针对性 | 第30-31页 |
3.1.3 严格控制政府和社会成本 | 第31页 |
3.2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 第31-34页 |
3.2.1 产业集群的规划引导者角色 | 第31-32页 |
3.2.2 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的调节者角色 | 第32-33页 |
3.2.3 产业集群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角色 | 第33-34页 |
3.3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个案研究—以济宁市兖州区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 | 第35-47页 |
4.1 兖州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35-40页 |
4.1.1 兖州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况 | 第35-37页 |
4.1.2 主要支柱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第37-40页 |
4.2 地方政府在兖州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分析 | 第40-44页 |
4.2.1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41页 |
4.2.2 积极构筑载体 | 第41-42页 |
4.2.3 引导走创新发展、科技发展之路 | 第42-43页 |
4.2.4 拓宽融资渠道 | 第43页 |
4.2.5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 第43-44页 |
4.3 兖州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4-45页 |
4.3.1 集群总体规模较小 | 第44页 |
4.3.2 政府认识存在误区 | 第44页 |
4.3.3 忽视了服务体系与产业集群的联系 | 第44-45页 |
4.3.4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 第45页 |
4.3.5 产业集群发展没有摆脱“低效率、高耗能”模式 | 第45页 |
4.4 关于兖州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 第45-47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 第47-54页 |
5.1 优化产业集群的组织与管理 | 第47-48页 |
5.1.1 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 | 第47-48页 |
5.1.2 成立专门的产业集群管理机构 | 第48页 |
5.2 构建全方位的产业集群支持体系 | 第48-49页 |
5.2.1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 第48-49页 |
5.2.2 鼓励引导中介组织发展 | 第49页 |
5.3 促进区域品牌建设 | 第49-50页 |
5.4 推动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建设 | 第50-52页 |
5.4.1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 第50-51页 |
5.4.2 搭建技术研发平台 | 第51页 |
5.4.3 搭建投资融资平台 | 第51页 |
5.4.4 搭建人才培养、引进平台 | 第51-52页 |
5.5 引导产业集群走生态化、低碳化发展之路 | 第52-53页 |
5.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4-57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