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抗逆力养成中的小组社会工作研究--基于苏州某流动儿童抗逆力培养小组的调研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国外有关抗逆力的研究 | 第9-11页 |
(二)国内有关抗逆力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拓展空间 | 第12-13页 |
三、概念厘定与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一)概念厘定 | 第13-14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儿童抗逆力养成中的小组工作原理及方法 | 第17-20页 |
一、小组理念 | 第17-18页 |
(一)需要理论 | 第17页 |
(二)小组动力学理论 | 第17-18页 |
二、小组工作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小组社会工作开展的条件 | 第20-23页 |
一、流动儿童的需求 | 第20-21页 |
二、落地方的支持 | 第21-22页 |
三、机构与社工的专业性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及效果评估 | 第23-39页 |
一、小组社会工作介入 | 第23-36页 |
(一)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3页 |
(二)小组活动实施 | 第23-36页 |
二、结果评估 | 第36-39页 |
(一)服务对象的参与度 | 第36-37页 |
(二)小组目标达成度问卷评估 | 第37页 |
(三)流动儿童抗逆力养成前、后测评估统计表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39-41页 |
一、问题 | 第39-40页 |
(一)介入方法的单一性 | 第39页 |
(二)对学校、家庭抗逆力培养的缺失 | 第39页 |
(三)家庭、学校和社区缺乏联动性 | 第39-40页 |
二、经验 | 第40-41页 |
(一)小组工作是培养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有效手段 | 第40页 |
(二)游戏对于流动儿童抗逆力的培养更有可行性 | 第40页 |
(三)小组氛围的重要性 | 第40页 |
(四)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附录一 | 第44-47页 |
附录二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