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研究述评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研究 | 第16-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1.4.3 研究的可行性 | 第18页 |
1.4.4 研究的拟创新点及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构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创新型人才概述 | 第20-23页 |
2.1.1 创新的内涵 | 第20页 |
2.1.2 人才的含义 | 第20-21页 |
2.1.3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 第21页 |
2.1.4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1.5 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因素 | 第22-23页 |
2.3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2.3.2 双因素理论 | 第24页 |
2.3.3 人才流动理论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成都市人才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6-41页 |
3.1 成都市创新人才政策分析 | 第26-28页 |
3.1.1 成都市对创新人才的标准界定 | 第26-27页 |
3.1.2 成都市创新人才的政策措施 | 第27-28页 |
3.2 成都市人才总体现状 | 第28-35页 |
3.2.1 成都市人才规模 | 第29-31页 |
3.2.2 成都市人才结构状况 | 第31-34页 |
3.2.3 成都市人才供需状况 | 第34-35页 |
3.3 成都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3.3.1 创新人才总量不足 | 第35-36页 |
3.3.2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技能人才短缺 | 第36-37页 |
3.3.3 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3.4 成都市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4.1 创新人才引进渠道狭窄 | 第38-39页 |
3.4.2 引进人才后续服务不够完善 | 第39页 |
3.4.3 人才职后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的国际国内举措 | 第41-48页 |
4.1 国外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 | 第41-43页 |
4.1.1 美国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 | 第41-42页 |
4.1.2 日本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 | 第42-43页 |
4.1.3 新加坡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 | 第43页 |
4.2 国内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 | 第43-45页 |
4.2.1 北京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 | 第43-44页 |
4.2.2 上海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 | 第44-45页 |
4.2.3 深圳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 | 第45页 |
4.3 国内外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启示 | 第45-48页 |
第5章 成都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对策 | 第48-52页 |
5.1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人才数量 | 第48页 |
5.2 调整人才结构,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 第48-49页 |
5.3 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提高人才利用效率 | 第49页 |
5.4 创新引才机制,拓宽引才渠道 | 第49-50页 |
5.5 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引进后续服务体系 | 第50页 |
5.6 注重人才职后培养,建立学习型城市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