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虚实融合的混联机器人系统研究与开发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课题相关技术及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虚拟现实技术第12-14页
        1.1.2 混联机器人技术第14-15页
        1.1.3 课题研究背景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步骤第17-20页
第2章 混联机器人的总体结构设计第20-38页
    2.1 混联机器人结构方案的选择第20-25页
        2.1.1 Solidworks建立三维模型第20-22页
        2.1.2 各个方案对比第22-25页
    2.2 自由度计算第25-33页
        2.2.1 常用运动副的旋量表示形式第25-29页
        2.2.2 用螺旋理论计算3-TPT混联机器人的自由度第29-33页
    2.3 平行约束机构的设计第33-34页
    2.4 平行约束机构干涉检测第34-36页
    2.5 运动学正逆解第36-37页
    2.6 本章小节第37-38页
第3章 混联机器人工作空间及运动性能分析第38-50页
    3.1 混联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工作空间分析及影响因素第38-41页
    3.2 混联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工作空间仿真与优化第41-47页
        3.2.1 静平台三角形边长对工作空间的影响第42-44页
        3.2.2 “转动副2”的转角对工作空间的影响第44-47页
    3.3 混联机器人模型的运动学仿真第47-48页
    3.4 小型3-TPT混联机器人的特点第48-49页
    3.5 本章小节第49-50页
第4章 虚拟环境的构建第50-63页
    4.1 BLENDER简介第50-54页
        4.1.1 Blender特色第50-51页
        4.1.2 软件应用界面第51-52页
        4.1.3 文件格式第52-54页
    4.2 BLENDER中三维模型的导入与初始位姿的设定第54-56页
        4.2.1 Blender中三维模型的导入第54-55页
        4.2.2 模型调整与初始位姿的设定第55-56页
    4.3 骨骼的建立及与模型的绑定第56-62页
        4.3.1 驱动杆骨骼的设定第57-60页
        4.3.2 平行约束机构模型的调整及与其对应骨骼系统的建立第60-62页
    4.4 本章小节第62-63页
第5章 混联机器人三维交互式方法研究与同步运动的实现第63-84页
    5.1 三维交互仿真设计思路第63-64页
    5.2 内部驱动控制模型的运动第64-68页
        5.2.1 Blender中矩阵介绍及使用方法第64-67页
        5.2.2 采用内驱模式控制模型运动第67-68页
    5.3 外驱模式控制方法一第68-70页
    5.4 外驱模式控制方法二第70-81页
        5.4.1 软硬件介绍第70-74页
        5.4.2 红外线远程控制第74-78页
        5.4.3 手机远程控制第78-81页
    5.5 同步控制方法研究第81-83页
        5.5.1 同步控制研究方法第81-82页
        5.5.2 同步控制流程设计第82-83页
    5.6 本章小节第83-84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84-86页
    6.1 结论第84-85页
    6.2 建议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致谢第90-91页
附录1 键鼠外设控制程序第91-92页
附录2 红外解码程序第92-93页
附录3 红外控制的ARDUINO程序第93-96页
附录4 红外控制的PYTHON程序第96-97页
附录5 蓝牙控制的ARDUINO程序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Kinect的机械臂视觉伺服系统设计研究
下一篇:焊接机器人故障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