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 第15-22页 |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 第15页 |
2.1.1 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1.2 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界定 | 第15页 |
2.2 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划分 | 第15-18页 |
2.2.1 正常在学的农村留守儿童 | 第15-16页 |
2.2.2 失学辍学的农村留守儿童 | 第16页 |
2.2.3 隔代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 | 第16页 |
2.2.4 上代亲戚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 | 第16-17页 |
2.2.5 同辈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 | 第17页 |
2.2.6 独立生活的农村留守儿童 | 第17-18页 |
2.3 以河南省唐河县留守儿童为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教育状况 | 第18-20页 |
2.3.1 唐河县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 第18页 |
2.3.2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教育现状分析 | 第18-20页 |
2.4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2页 |
2.4.1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认识模糊 | 第20页 |
2.4.2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偏差 | 第20-21页 |
2.4.3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 | 第21页 |
2.4.4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失范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因素 | 第22-28页 |
3.1 家庭德育的缺失 | 第22-23页 |
3.1.1 父母关爱的缺失 | 第22页 |
3.1.2 隔代长辈教育能力与教育方式的局限 | 第22-23页 |
3.1.3 托管亲属对留守儿童关注程度的虚化 | 第23页 |
3.2 学校德育的失位 | 第23-24页 |
3.2.1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2 学校从事德育工作的专职教师的缺失 | 第24页 |
3.2.3 学校用于德育工作的设备资源的不足 | 第24页 |
3.3 社会德育的弱化 | 第24-28页 |
3.3.1 农村社区不良风气晕染 | 第24-25页 |
3.3.2 社会公共宣教引导机制不健全 | 第25-26页 |
3.3.3 低素质同辈的不良影响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对策和建议 | 第28-38页 |
4.1 强化家庭德育 | 第28-30页 |
4.1.1 增加父母跟孩子情感交流的机会 | 第28-29页 |
4.1.2 隔代长辈的正面教育和规范引导 | 第29-30页 |
4.1.3 代监护人给予失学留守儿童更多情感关照 | 第30页 |
4.2 完善学校德育 | 第30-33页 |
4.2.1 加强对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领导 | 第30-31页 |
4.2.2 落实农村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 第31-32页 |
4.2.3 加强学校德育基础设施建设 | 第32-33页 |
4.2.4 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氛围 | 第33页 |
4.3 跟进社会德育 | 第33-38页 |
4.3.1 发挥各级政府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 第34-35页 |
4.3.2 发挥关爱留守儿童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35-36页 |
4.3.3 发挥党、群、团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优势 | 第36页 |
4.3.4 净化农村社区不良风气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