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一、选题的依据第9-11页
        (一) 教育信息化的到来第9-10页
        (二) 教育资源网络化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影响第10-11页
    二、国内翻转课堂与微课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 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 微课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国外翻转课堂与微课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一) 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二) 微课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6-17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16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理论研究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第17-26页
    一、翻转课堂理论研究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第17-22页
        (一)“翻转课堂”的理解第17页
        (二) 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第17-19页
        (三) 翻转课堂优势与研究价值第19-21页
        (四) 翻转课堂的相关概念第21-22页
    二、微课理论设计研究原则与相关概念界定第22-26页
        (一) 微课定义第22-23页
        (二) 微课特点第23页
        (三) 微课设计要素第23页
        (四) 微课设计注意事项第23-24页
        (五) 微课相关概念界定第24-26页
第三章 翻转课堂及微课调查分析第26-36页
    一、教师访谈结果分析第26-30页
        (一) 访谈对象的代表性第26页
        (二) 对翻转课堂和微课的了解情况第26-27页
        (三) 微课制作的相关情况第27页
        (四) 教师对于微课大赛的看法第27-28页
        (五) 微课制作的最大困难第28页
        (六) 教师对待翻转课堂的态度第28-29页
        (七) 微课的现状第29-30页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第30-35页
        (一) 调查对象的统计第30-31页
        (二) 学生上网情况第31-32页
        (三) 数学学习现状第32-33页
        (四) 微课适用性情况第33-35页
    三、总结第35-36页
第四章 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第36-43页
    一、相关概念第36-37页
        (一) 教学设计第36页
        (二) 数学教学设计第36-37页
        (三) 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的含义第37页
    二、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第37-40页
        (一) 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存在的问题第37-38页
        (二) 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问题的解决策略第38-39页
        (三) 高中数学微课资源建设情况与评价标准第39-40页
    三、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设计的录制方法与模型第40-43页
        (一) 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录制方法第40-41页
        (二) 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常用录制软件第41-42页
        (三) 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设计参考模型第42-43页
第五章 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成果展示第43-60页
    一、圆的极坐标方程微课实例第43-50页
        (一) 圆的极坐标方程微课信息第43-44页
        (二) 圆的极坐标方程微课脚本设计第44-45页
        (三) 圆的极坐标方程部分示例第45页
        (四) 圆的极坐标方程配套学习资料第45-50页
        (五) 教学反馈第50页
    二、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微课实例第50-57页
        (一) 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微课信息第50-51页
        (二) 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微课脚本设计第51-52页
        (三) 直线的极坐标方程部分示例第52-53页
        (四) 直线的极坐标方程配套学习资料第53-57页
        (五) 教学反馈第57页
    三、常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微课实例第57-58页
        (一) 常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微课信息第57页
        (二) 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部分示例第57-58页
        (三) 效果反馈第58页
    四、翻转课堂实施效果调查分析第58页
    五、改进方案第58-60页
结论第60-62页
    一、研究总结第60-61页
    二、展望第61-62页
注释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附录第69-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翻转课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网络教学平台感知交互性对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