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者感知的运动服饰品牌形象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6-28页 |
2.1 品牌学 | 第16-22页 |
2.1.1 品牌的界定 | 第16-17页 |
2.1.2 品牌形象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1.3 服装品牌形象构成模型 | 第21-22页 |
2.2 品牌形象的比较研究 | 第22-23页 |
2.3 消费者感知理论 | 第23-25页 |
2.3.1 消费者感知的界定 | 第24页 |
2.3.2 消费者感知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2.4 消费者满意度理论 | 第25-28页 |
3 运动服饰品牌形象预调研与研究设计 | 第28-43页 |
3.1 国内运动服饰品牌的预调研 | 第28-35页 |
3.1.1 国内运动服饰行业发展历程 | 第28页 |
3.1.2 国内运动服饰市场分析 | 第28-35页 |
3.1.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5页 |
3.2 运动服饰品牌形象维度体系 | 第35-40页 |
3.2.1 运动服饰品牌形象维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2 运动服饰品牌形象观测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6-40页 |
3.3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0-41页 |
3.4 问卷调查过程 | 第41-43页 |
4 中外运动服饰品牌形象感知评价分析 | 第43-58页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3-47页 |
4.1.1 信度效度检验 | 第43-44页 |
4.1.2 人口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4.1.3 购买行为分析 | 第45-47页 |
4.2 运动服饰品牌形象重要性均值分析 | 第47-49页 |
4.2.1 运动服饰品牌形象重要性分析 | 第47-49页 |
4.2.2 运动服饰品牌形象各维度重要性分析 | 第49页 |
4.3 中外运动服饰品牌形象绩效表现均值对比分析 | 第49-58页 |
4.3.1 中外运动服饰品牌形象绩效表现对比分析 | 第49-55页 |
4.3.2 企业形象维度绩效表现对比分析 | 第55页 |
4.3.3 产品形象维度绩效表现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3.4 店铺形象维度绩效表现对比分析 | 第56页 |
4.3.5 服务形象维度绩效表现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4.3.6 宣传形象维度绩效表现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5.中外运动服饰品牌形象IPA对比分析 | 第58-80页 |
5.1 李宁品牌形象表现的IPA定位分析 | 第58-62页 |
5.2 安踏品牌形象表现的IPA定位分析 | 第62-65页 |
5.3 特步品牌形象表现的IPA定位分析 | 第65-68页 |
5.4 耐克品牌形象表现的IPA定位分析 | 第68-72页 |
5.5 阿迪达斯品牌形象表现的IPA分析 | 第72-75页 |
5.6 新百伦品牌形象表现的IPA分析 | 第75-78页 |
5.7 中外运动服饰品牌形象IPA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6 消费者感知评价人口学特征差异 | 第80-84页 |
6.1 不同性别的消费者感知评价差异 | 第80页 |
6.2 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感知评价差异 | 第80-81页 |
6.3 不同地域的消费者感知评价差异 | 第81页 |
6.4 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感知评价差异 | 第81-82页 |
6.5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感知评价差异 | 第82-83页 |
6.6 不同收入的消费者感知评价差异 | 第83-84页 |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84-8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4-86页 |
7.2 管理建议 | 第86-88页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 | 第92-10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