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SUV白车身疲劳耐久性能研究及结构改善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疲劳耐久性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第2章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搭建及模态分析 | 第16-26页 |
2.1 车身三维数模处理 | 第16-17页 |
2.1.1 三维数模简化 | 第16页 |
2.1.2 几何清理 | 第16-17页 |
2.2 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及质量控制 | 第17-18页 |
2.3 有限元模型连接方式的选用 | 第18-20页 |
2.4 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2.5 白车身自由模态分析 | 第22-25页 |
2.5.1 模态分析理论及方法 | 第22-23页 |
2.5.2 白车身自由模态分析 | 第23-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静强度分析 | 第26-43页 |
3.1 刚柔耦合模型的搭建 | 第26-30页 |
3.1.1 建模思路 | 第26-27页 |
3.1.2 刚柔耦合模型的搭建 | 第27-30页 |
3.2 典型工况下车身静态强度仿真 | 第30-38页 |
3.2.1 静态载荷分析 | 第30-35页 |
3.2.2 惯性释放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3.2.3 车身静态强度仿真 | 第36-38页 |
3.3 静强度仿真结果验证 | 第38-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白车身疲劳寿命分析 | 第43-63页 |
4.1 疲劳分析理论基础及应用 | 第43-51页 |
4.1.1 疲劳破坏及其特点 | 第43-44页 |
4.1.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44页 |
4.1.3 全寿命分析理论 | 第44-47页 |
4.1.4 应变—寿命分析理论 | 第47-51页 |
4.2 道路载荷谱的获取 | 第51-53页 |
4.2.1 道路载荷谱获取方式概述 | 第51-52页 |
4.2.2 车架安装点道路载荷谱的获取 | 第52-53页 |
4.3 材料E—N曲线的生成 | 第53-55页 |
4.4 白车身疲劳寿命仿真 | 第55-62页 |
4.4.1 局部应变法计算分析流程 | 第55-56页 |
4.4.2 钣金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 第56-59页 |
4.4.3 焊点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C柱结构改善与试验验证 | 第63-73页 |
5.1 开裂原因探究及结构改善方案 | 第63-65页 |
5.2 改善方案仿真分析 | 第65-70页 |
5.2.1 改善方案强度分析 | 第65-67页 |
5.2.2 改善方案疲劳分析 | 第67-70页 |
5.3 实车道路试验验证 | 第70-72页 |
5.3.1 疲劳耐久道路试验概述 | 第70-71页 |
5.3.2 实车路试验证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