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产品组装生产系统的优化研究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的框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第15-21页 |
2.1 准时化生产(JIT)和精益生产 | 第15-16页 |
2.1.1 准时化生产(JIT) | 第15页 |
2.1.2 精益生产 | 第15-16页 |
2.2 最佳生产技术方法(OPT) | 第16-17页 |
2.2.1 最佳生产技术方法含义 | 第16页 |
2.2.2 OPT的基本内容 | 第16-17页 |
2.3 5S、看板、目视等管理方法 | 第17-21页 |
2.3.1 5S管理方法 | 第17-18页 |
2.3.2 看板管理方法 | 第18-19页 |
2.3.3 目视管理方法 | 第19-21页 |
第3章 电源组装车间生产系统现状分析 | 第21-35页 |
3.1 公司简介 | 第21-22页 |
3.1.1 中环三峰电子公司简介 | 第21-22页 |
3.2 电源组装车间现状 | 第22-27页 |
3.2.1 机电产品事业部组织结构图 | 第22-23页 |
3.2.2 电源组装车间(组装二工场)简介 | 第23页 |
3.2.3 电源产品 | 第23-24页 |
3.2.4 电源组装工艺流程图 | 第24-25页 |
3.2.5 电源组装车间生产线布局 | 第25-27页 |
3.3 组装车间生产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3.3.1 生产设施布置的问题分析 | 第27-31页 |
3.3.2 生产现场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3.3.3 生产线平衡问题分析 | 第32-35页 |
第4章 电源组装车间生产系统优化方案设计 | 第35-51页 |
4.1 优化方案的目标与原则 | 第35-36页 |
4.1.1 优化方案的目标 | 第35页 |
4.1.2 优化方案的原则 | 第35-36页 |
4.2 精益生产优化方案的内容 | 第36-49页 |
4.2.1 生产线重新布局 | 第36-42页 |
4.2.1.1 生产线布局设计方案 | 第37-38页 |
4.2.1.2 重点设备生产线布局详述 | 第38-42页 |
4.2.2 5S管理及目视看板方案 | 第42-46页 |
4.2.2.1 5S管理优化方案 | 第42-45页 |
4.2.2.2 目视管理实施方案 | 第45-46页 |
4.2.3 生产线的平衡优化 | 第46-49页 |
4.2.3.1 生产线平衡率计算 | 第47页 |
4.2.3.2 生产线平衡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4.2.3.3 平衡生产线方法 | 第48-49页 |
4.3 实施优化方案的关键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4.3.1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与参与 | 第49页 |
4.3.2 组织上的保证 | 第49-50页 |
4.3.3 良好的沟通培训 | 第50-51页 |
第5章 优化方案的预期效果比较分析 | 第51-59页 |
5.1 生产车间布局改善前后比较 | 第51-52页 |
5.2 生产现场改善前后比较 | 第52-56页 |
5.2.1 生产线看板改善前后比较 | 第52-53页 |
5.2.2 仓库改善前后比较 | 第53-54页 |
5.2.3 工具箱改善前后比较 | 第54-55页 |
5.2.4 转运工具改善前后比较 | 第55-56页 |
5.3 生产线平衡改善效果比较 | 第56-58页 |
5.4 全面质量数据指标比较 | 第58-5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