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英文简写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9页 |
1.1 土壤盐渍化现状 | 第17页 |
1.2 盐生植物分类 | 第17-18页 |
1.3 泌盐盐生植物盐腺研究进展 | 第18-35页 |
1.3.1 盐腺 | 第18-27页 |
1.3.1.1 盐腺的结构 | 第19-23页 |
1.3.1.2 盐腺的发育 | 第23-27页 |
1.3.2 盐腺结构与离子分泌间的关系 | 第27-30页 |
1.3.3 盐腺的分泌机制 | 第30-34页 |
1.3.3.1 离子运输途径 | 第30页 |
1.3.3.2 盐腺泌盐机制 | 第30-34页 |
1.3.4 盐腺的离子分泌特征 | 第34-35页 |
1.4 囊泡参与细胞内物质转运 | 第35-38页 |
1.4.1 囊泡参与盐的泌出 | 第36-37页 |
1.4.2 囊泡参与蜜的泌出 | 第37页 |
1.4.3 囊泡涉及酸类物质与糖类的泌出 | 第37-38页 |
1.4.4 囊泡涉及保卫与运动细胞的物质转运 | 第38页 |
1.4.5 囊泡涉及糖类物质泌出 | 第38页 |
1.5 盐腺分泌机理发展进程 | 第38-45页 |
1.5.1 植物细胞质膜 H~+-ATPase 酶参与盐腺泌盐 | 第38-40页 |
1.5.2 植物 Na~+/H~+逆转运体参与盐腺泌盐 | 第40-41页 |
1.5.3 植物中可能存在 Na~+/K~+-ATPase 酶参与分泌活动 | 第41-42页 |
1.5.4 植物中 NKCC 参与分泌活动 | 第42-43页 |
1.5.5 植物类激素对分泌活动的作用 | 第43页 |
1.5.6 抑制剂对盐腺分泌活动的效应 | 第43-44页 |
1.5.7 泌盐相关基因报道进程 | 第44-45页 |
1.6 二色补血草研究背景 | 第45-47页 |
1.7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47-49页 |
第二章 二色补血草盐腺的超微结构特征 | 第49-65页 |
2.1 引言 | 第49-51页 |
2.1.1 高压冷冻技术 | 第49-50页 |
2.1.2 冷冻替代技术 | 第50-51页 |
2.1.3 超薄切片技术 | 第51页 |
2.1.4 细胞核 DAPI 染色技术 | 第51页 |
2.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2.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 第51-5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2.2.2.1 样品取材与高压冷冻固定 | 第52页 |
2.2.2.2 冷冻替代及渗透包埋 | 第52页 |
2.2.2.3 切片 | 第52-53页 |
2.2.2.4 细胞核的 DAPI 染色 | 第53页 |
2.2.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60页 |
2.4 讨论 | 第60-65页 |
第三章 叶圆盘法测定二色补血草叶片单个盐腺泌盐速率探究 | 第65-81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65-69页 |
3.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 第65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65-68页 |
3.2.2.1 Evans blue 染色 | 第65-66页 |
3.2.2.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66页 |
3.2.2.3 MDA 含量的测定 | 第66-67页 |
3.2.2.4 二色补血草叶片盐腺数目统计 | 第67页 |
3.2.2.5 叶表面 Na~+浓度的测定(冲刷叶片法) | 第67页 |
3.2.2.6 叶圆盘法测定盐腺 Na~+泌出速率 | 第67-68页 |
3.2.2.7 离子色谱法测离子含量 | 第68页 |
3.2.2.8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盐腺泌 Na~+速度 | 第68页 |
3.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 第68-69页 |
3.2.3.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69页 |
3.2.3.2 数据分析软件 | 第69页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9-77页 |
3.3.1 二色补血草叶片适合用叶圆盘分泌模型测定单个盐腺分泌速率 | 第69-76页 |
3.3.2 二色补血草叶圆盘分泌模型分泌能力的验证 | 第76-77页 |
3.4 讨论 | 第77-81页 |
第四章 二色补血草盐腺的离子分泌途径和特点 | 第81-97页 |
4.1 引言 | 第81-82页 |
4.1.1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 第81页 |
4.1.2 非损伤微测技术 | 第81-82页 |
4.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4.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 第82-83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4.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83页 |
4.2.2.2 叶圆盘法测定盐腺的离子分泌速率 | 第83页 |
4.2.2.3 叶片内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83页 |
4.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83-84页 |
4.2.2.5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84页 |
4.2.2.6 荧光探针标记盐腺细胞内的 Na~+ | 第84页 |
4.2.2.7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盐腺 Na~+、K~+、Cl-的分泌速率 | 第84页 |
4.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 第84-85页 |
4.2.3.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84页 |
4.2.3.2 数据分析软件 | 第84-85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5-92页 |
4.3.1 离体的叶片或叶圆盘可以完成正常的分泌活动 | 第85-87页 |
4.3.2 盐腺细胞的表面存在分泌孔和分泌物 | 第87-89页 |
4.3.3 盐腺分泌物的元素构成主要为 Na 和 Cl | 第89-90页 |
4.3.4 盐腺细胞内 Na~+主要积累在分泌孔周围 | 第90-91页 |
4.3.5 盐腺分泌的离子主要是 Na~+和 Cl | 第91-92页 |
4.4 讨论 | 第92-97页 |
第五章 盐腺细胞内 K~+的积累对二色补血草泌盐的作用 | 第97-113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5.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 第98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98-99页 |
5.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98页 |
5.2.2.2 纳米离子探针分析 | 第98-99页 |
5.2.2.3 叶片内 Na~+、K~+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99页 |
5.2.2.4 叶圆盘法测定盐腺 Na~+、K~+离子的分泌速率 | 第99页 |
5.2.2.5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盐腺 Na~+、K~+离子的分泌速率 | 第99页 |
5.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 第99-100页 |
5.2.3.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99页 |
5.2.3.2 数据分析软件 | 第99-100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0-107页 |
5.3.1 NaCl 处理导致盐腺组成细胞中细胞质与核内 K~+浓度的增加 | 第100-105页 |
5.3.2 NaCl 处理显著提高单一盐腺钠离子泌出速度却引起钾离子泌出速度降低 | 第105-107页 |
5.4 讨论 | 第107-113页 |
第六章 囊泡化抑制剂 BFA 对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的影响 | 第113-150页 |
6.1 引言 | 第113-114页 |
6.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114-116页 |
6.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 第114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114-116页 |
6.2.2.1 叶圆盘法测定 BFA 处理后盐腺的离子分泌速率 | 第114页 |
6.2.2.2 叶圆盘内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114-115页 |
6.2.2.3 叶圆盘的 Evans blue 染色 | 第115页 |
6.2.2.4 酸性磷酸酶(胞吐活性标志性酶)的活性测定 | 第115页 |
6.2.2.5 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盐腺钠离子泌出速度 | 第115页 |
6.2.2.6 盐腺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115-116页 |
6.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 第116页 |
6.2.3.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16页 |
6.2.3.2 数据分析软件 | 第116页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6-142页 |
6.3.1 不同浓度的 BFA 溶液处理 1 h 对叶圆盘盐腺泌盐的影响 | 第116-127页 |
6.3.2 200 μg/ml BFA 溶液处理不同时间对叶圆盘盐腺泌盐的影响 | 第127-142页 |
6.4 讨论 | 第142-150页 |
第七章 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过程中囊泡化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150-170页 |
7.1 引言 | 第150页 |
7.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150-154页 |
7.2.1 材料的培养和处理 | 第150页 |
7.2.2 实验方法 | 第150-154页 |
7.2.2.1 二色补血草叶片下表皮的剥离 | 第150-151页 |
7.2.2.2 二色补血草叶下表皮总 RNA 的提取 | 第151-152页 |
7.2.2.3 二色补血草叶下表皮 mRNA 的逆转录 PCR | 第152页 |
7.2.2.4 二色补血草囊泡化相关基因的 PCR 克隆 | 第152-153页 |
7.2.2.5 荧光定量 Real-Time PCR | 第153-154页 |
7.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 第154页 |
7.2.3.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54页 |
7.2.3.2 数据分析软件 | 第154页 |
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54-167页 |
7.3.1 二色补血草叶圆盘分泌模型提取的 RNA 可用于分子实验 | 第154-156页 |
7.3.2 二色补血草囊泡运输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156-157页 |
7.3.3 二色补血草囊泡运输相关基因的初步克隆 | 第157-166页 |
7.3.4 二色补血草囊泡运输相关基因的 RT-PCR 分析 | 第166-167页 |
7.4 讨论 | 第167-170页 |
第八章 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突变体的筛选 | 第170-196页 |
8.1 引言 | 第170-171页 |
8.1.1 离子注入诱变 | 第170页 |
8.1.2 辐射诱变 | 第170-171页 |
8.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171-173页 |
8.2.1 实验材料 | 第171页 |
8.2.2 实验方法 | 第171-173页 |
8.2.2.1 离子注入诱变 | 第171-172页 |
8.2.2.2 60Co gamma 射线辐照诱变 | 第172-173页 |
8.2.2.3 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突变体的筛选 | 第173页 |
8.2.3 实验主要仪器与数据分析软件 | 第173页 |
8.2.3.1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73页 |
8.2.3.2 数据分析软件 | 第173页 |
8.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73-193页 |
8.3.1 二色补血草种子离子注入诱变合适剂量的确定 | 第173-185页 |
8.3.2 二色补血草盐腺泌盐突变体的筛选 | 第185-193页 |
8.4 讨论 | 第193-196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96-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整理发表的论文 | 第211-212页 |
致谢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