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视域下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10-2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8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6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6-18页 |
| 四、研究的理论工具 | 第18-20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高校学生社团概述 | 第21-27页 |
|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 (一)社团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 (二)高校学生社团 | 第22页 |
|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特征和类型 | 第22-25页 |
| (一)高校学生社团特征分析 | 第22-24页 |
|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型 | 第24-25页 |
|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 | 第25-27页 |
|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5页 |
| (二)综合素质提升功能 | 第25-26页 |
| (三)培养团队意识功能 | 第26页 |
| (四)社会服务的功能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 | 第27-31页 |
| 一、社团成员比例失调 | 第27页 |
| 二、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凸显多样性 | 第27-28页 |
| 三、社团活动质量无法保证 | 第28-29页 |
| 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脱节 | 第29页 |
| 五、社团自身管理落后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针对性不强 | 第31-32页 |
| (一)社团管理经费不足 | 第31页 |
| (二)社团的管理水平落后 | 第31-32页 |
| (三)社团沿用传统管理模式 | 第32页 |
| 二、高校学生社团欠缺组织协调性 | 第32-33页 |
| (一)社团规模参差不齐 | 第32页 |
| (二)社团活动的场地受限 | 第32-33页 |
| 三、社团管理缺乏文化创新和育人机制 | 第33-35页 |
| (一)社团活动的层次狭窄 | 第33页 |
| (二)社团文化创新不够 | 第33-34页 |
| (三)社团育人功能弱化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研究 | 第35-41页 |
| 一、强化社团育人功能,扩展社团内涵建设 | 第35-36页 |
| (一)创新社团活动,统揽素质拓展计划 | 第35页 |
| (二)开拓创新社团参与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 第35-36页 |
| 二、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强化管理功能 | 第36-39页 |
| (一)完善社团经费机制 | 第36-37页 |
| (二)创造平台,增加社团社员的沟通与交流 | 第37-38页 |
| (三)在社团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 三、探索学生社团发展新模式,迸发创新发展活力 | 第39-41页 |
| (一)社团发展多元化 | 第39页 |
| (二)打造精品社团,走品牌社团建设道路 | 第39-40页 |
| (三)走错位竞争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研究期间个人科研情况 | 第44-45页 |
| 附录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