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和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三、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第一章 "80后"作家的教育经历——在学校赛场上的出逃 | 第17-36页 |
一、"80后"作家教育经历中所凸现的对学校教育的反叛 | 第17-29页 |
(一) "80后"写作第一人韩寒:拒绝做大学旁听生 | 第17-20页 |
(二) 书写"残酷青春"的春树:为寻找自我而退学 | 第20-23页 |
(三) "为上北大而写书"的胡坚:文学才子的妥协 | 第23-26页 |
(四) "草样年华"中的孙睿:晃晃悠悠的大学生涯 | 第26-29页 |
二、"80后"作家在学校教育中的失意与其成名之间的张力 | 第29-36页 |
(一) 另类反叛的性格特点 | 第29-30页 |
(二) 自身的文学才华 | 第30-32页 |
(三) 学校教育的缺失 | 第32-34页 |
(四) 社会生活的多元丰富 | 第34-36页 |
第二章 "80后"作品对学校教育的抨击——从"校园化"到"去校园化"的转换 | 第36-52页 |
一、"80后"作品对学校教育抨击的全面图景 | 第37-45页 |
(一) 课程设置的枯燥和滞后 | 第38页 |
(二) 考试评价制度的功利性 | 第38-39页 |
(三) 教师形象的荒诞性 | 第39-41页 |
(四) 校领导行为的官僚化 | 第41-43页 |
(五) 学校规章制度的僵化 | 第43-44页 |
(六) 学校教育的无用性 | 第44-45页 |
二、"80后"作品中凸显的"去校园化"特征 | 第45-52页 |
(一) "象牙塔"外的诱惑 | 第46页 |
(二) 主人公精神面貌的低沉消极 | 第46-47页 |
(三) 青春期恋爱的开放随意 | 第47-50页 |
(四) 脏话用语的常态化 | 第50-52页 |
第三章 "80后"写作的教育影响——对读者群的分析 | 第52-59页 |
一、中学生喜欢"80后"写作的原因 | 第52-55页 |
(一) 小说中主题内容的相投 | 第52-53页 |
(二) 主人公未经雕琢的纯真情感 | 第53-54页 |
(三) 作家个人魅力 | 第54-55页 |
二、"80后"写作对中学生的影响 | 第55-59页 |
(一) 认知上的了解与误导 | 第55-56页 |
(二) 情感上的宣泄与悲观 | 第56页 |
(三) 写作上的引领与复制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下"80后"写作现象的教育思考 | 第59-66页 |
一、"80后"写作引出的学校教育问题的尖锐性 | 第59-63页 |
(一) 对课程设置的反思 | 第59-60页 |
(二) 对考试评价制度的反思 | 第60页 |
(三) 对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 第60-61页 |
(四) 对科层制管理模式的反思 | 第61页 |
(五) 对学校教育意义的反思 | 第61-62页 |
(六) 对语文教育的反思 | 第62-63页 |
二、"另一种视角"下的"80后"写作现象 | 第63-66页 |
(一) "可疑的"封赏——公众对"80后"作家教育观点的支持 | 第63-64页 |
(二) 合理重视个体需要的限度——教育同时具有社会功能 | 第64-66页 |
结语:乌托邦还是可能性?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