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1-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6-46页 |
2.1 三螺旋理论 | 第26-38页 |
2.1.1 三螺旋理论的提出背景 | 第26-28页 |
2.1.2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与演进 | 第28-31页 |
2.1.3 三螺旋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31-38页 |
2.2 资源整合理论 | 第38-43页 |
2.2.1 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 第38-40页 |
2.2.2 资源整合的概念 | 第40页 |
2.2.3 资源整合的过程 | 第40-43页 |
2.3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第43-44页 |
2.4 协同创新理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三螺旋动态整合机制模型构建 | 第46-89页 |
3.1 三螺旋中的创新主体 | 第46-52页 |
3.1.1 创业型大学 | 第46-49页 |
3.1.2 公司的进化 | 第49-50页 |
3.1.3 政府的作用 | 第50-52页 |
3.2 三螺旋资源整合的动力机制 | 第52-59页 |
3.2.1 三螺旋创新资源的横向扩散与流动 | 第52-55页 |
3.2.2 三螺旋创新资源的纵向提升与演化 | 第55-59页 |
3.3 三螺旋风险管控机制 | 第59-66页 |
3.3.1 三螺旋协同创新风险的分类 | 第59-61页 |
3.3.2 协同创新过程中风险发生的阶段及其来源 | 第61-63页 |
3.3.3 三螺旋风险的防范 | 第63-66页 |
3.4 中国的三螺旋模型及整合机制 | 第66-80页 |
3.4.1 中国的三螺旋创新主体 | 第67-77页 |
3.4.2 中国的三螺旋资源整合机制 | 第77-80页 |
3.5 中国三螺旋协同创新的案例研究——以中关村为例 | 第80-89页 |
3.5.1 中关村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 | 第80-84页 |
3.5.2 中关村官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特征 | 第84-85页 |
3.5.3 中关村官产学研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 | 第85-86页 |
3.5.4 中关村在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86-89页 |
第四章 中国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89-103页 |
4.1 三螺旋模型与算法 | 第89-90页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90-92页 |
4.3 基于时间序列的三螺旋实证分析 | 第92-98页 |
4.4 基于行业分类的三螺旋实证分析 | 第98-101页 |
4.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中国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国际合作实证研究 | 第103-114页 |
5.1 三螺旋算法拓展 | 第104-105页 |
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05-108页 |
5.2.1 数据源选择 | 第105-106页 |
5.2.2 数据收集 | 第106-108页 |
5.3 基于SCI论文数据的三螺旋实证分析 | 第108-112页 |
5.4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高技术产业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114-123页 |
6.1 理论假设 | 第115-116页 |
6.2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 第116-119页 |
6.2.1 DEA-Tobit两步法 | 第116-118页 |
6.2.2 指标体系 | 第118-119页 |
6.2.3 数据来源 | 第119页 |
6.3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2页 |
6.3.1 DEA模型结果分析 | 第119-121页 |
6.3.2 Tobit模型结果分析 | 第121-122页 |
6.4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8页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3-124页 |
7.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发展展望 | 第124-128页 |
7.2.1 研究局限性 | 第124-125页 |
7.2.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