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上海中考综合运用命题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的提出第8-9页
            1.1.1.1 PISA测试显缺陷,下水尝试补短板第8页
            1.1.1.2 形式上稳中有变,内容上稳中有进第8页
            1.1.1.3 试题设计百花齐放,梳理分析方兴未艾第8-9页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第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1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页
        1.3.1 研究思路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页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11-1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2 创新之处第12-13页
第2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3-23页
    2.1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相关概念第13-15页
        2.1.1 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第13-14页
        2.1.2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第14-15页
    2.2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及分类第15-20页
        2.2.1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第15-16页
            2.2.1.1 非连续性文本的优点第15-16页
            2.2.1.2 非连续性文本的缺点第16页
        2.2.2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分类第16-20页
    2.3 非连续性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第20-23页
        2.3.1 扩充语文阅读形式,丰富语文课程内容第20-21页
        2.3.2 培养语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第21-22页
        2.3.3 提高语文阅读综合能力,提升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第22-23页
第3章 上海中考综合运用试题的研究第23-38页
    3.1 上海中考语文综合运用试题的特征第23-30页
        3.1.1 试题的总体特征第23-24页
            3.1.1.1 命题呈现第23页
            3.1.1.2 文本类型:数据类、图文转换类第23-24页
            3.1.1.3 所占比重第24页
            3.1.1.4 语用能力本位第24页
            3.1.1.5 题型设置第24页
        3.1.2 试题的材料特征第24-26页
            3.1.2.1 内容丰富,选材广泛第24-25页
            3.1.2.2 突出人文,蕴含哲理第25页
            3.1.2.3 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第25-26页
        3.1.3 试题的命题特征第26-30页
            3.1.3.1 命题方法第26页
            3.1.3.2 题型分析第26-27页
            3.1.3.3 命题的价值取向第27-30页
    3.2 试题编制与绍兴语文卷的比较第30-33页
        3.2.1 重视语言系统内的综合运用第30-31页
        3.2.2 激活图片的语用功能第31-32页
        3.2.3 试题设计梯度合理第32-33页
    3.3 近三年试题编制的比较和建议第33-38页
        3.3.1 体现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第33-36页
        3.3.2 对命题的建议第36-38页
第4章 教学策略的实施第38-49页
    4.1 教学策略实施的意义第38-40页
        4.1.1 打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第38-39页
        4.1.2 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第39页
        4.1.3 有效地使用语文新教材第39-40页
        4.1.4 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第40页
    4.2 教学策略实施的原则第40-43页
        4.2.1 选文的直观性原则第40-41页
        4.2.2 教学凸显“语文味”的原则第41页
        4.2.3 立足文本多元化解读的原则第41-42页
        4.2.4 部分解读与整体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第42-43页
        4.2.5 阅读思维的层次性训练原则第43页
    4.3 教学策略实施的路径第43-49页
        4.3.1 在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文本阅读策略实施的路径第43-45页
            4.3.1.1 利用好现有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第43-44页
            4.3.1.2 创造非连续性文本,辅助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第44-45页
        4.3.2 在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性文本第45-46页
            4.3.2.1 在实用类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性文本第45页
            4.3.2.2 在文学类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渗透非连续性文本第45-46页
        4.3.3 在单元实践活动后设计非连续文本试题第46-49页
第5章 结语第49-51页
    5.1 结论第49-50页
    5.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第54-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乙二醇/聚乙烯醇高分子固—固相变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针对不同知觉学习特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