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1.5.2 比较研究法 | 第11-12页 |
1.6 预期研究结果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3-24页 |
2.1 复合教材的研究 | 第13-16页 |
2.1.1 复合教材建设与开发 | 第14-15页 |
2.1.2 复合教材在各学科中的应用探索 | 第15-16页 |
2.2 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 | 第16-21页 |
2.2.1 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7-19页 |
2.2.2 改善劳技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 | 第19-21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支架式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3.2 合作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3.3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 | 第22-23页 |
2.3.4 情景认知与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借助复合教材重构高中劳技课堂教学流程的教学设计 | 第24-43页 |
3.1 教学设计总体框架 | 第24页 |
3.2 教学前期分析 | 第24-28页 |
3.2.1 高中生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3.2.2 高中劳技教学目标分析 | 第26-27页 |
3.2.3 高中劳技教学内容分析 | 第27-28页 |
3.3 复合教材下的高中劳技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 第28-29页 |
3.3.1 无线网络、移动终端和二维码技术增强型环境下的学习过程 | 第28-29页 |
3.3.2 教师辅助、同伴搭配协作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 | 第29页 |
3.3.3 多重支架搭建、真实情景引入的新型教材学习过程 | 第29页 |
3.4 复合教材学习资源设计与制作过程 | 第29-41页 |
3.4.1 复合教材的构成 | 第29-30页 |
3.4.2 嵌入二维码的文本资源的设计与制作 | 第30-35页 |
3.4.3 链接二维码的数字资源与互动平台的设计与建构 | 第35-41页 |
3.5 复合教材下高中劳技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 第41-43页 |
第4章 借助复合教材重构高中劳技课堂第一轮教学实践 | 第43-49页 |
4.1 实验设计: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设计原理 | 第43-44页 |
4.1.1 实验一设计 | 第43-44页 |
4.1.2 实验二设计 | 第44页 |
4.2 实验组教学媒体准备 | 第44-45页 |
4.2.1 硬件需求 | 第44-45页 |
4.2.2 软件环境 | 第45页 |
4.3 实验组实践过程 | 第45-47页 |
4.4 数据收集 | 第47-49页 |
第5章 第一轮教学实践的数据统计和教学效果分析 | 第49-61页 |
5.1 作品完成度 | 第49-51页 |
5.2 笔试成绩 | 第51-53页 |
5.3 调查问卷 | 第53-57页 |
5.4 课堂观察记录 | 第57-58页 |
5.5 学生访谈 | 第58-59页 |
5.6 第一轮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总结和反思 | 第59-61页 |
5.6.1 第一轮教学效果总结 | 第59-60页 |
5.6.2 第一轮教学效果反思 | 第60-61页 |
第6章 第二轮教学实践:改变手机引入方式 | 第61-72页 |
6.1 第二轮教学实践的调整 | 第61页 |
6.2 第二轮教学实践的实施 | 第61-64页 |
6.2.1 实验设计 | 第61-62页 |
6.2.2 实验组教学媒体准备 | 第62页 |
6.2.3 实验组实践过程 | 第62-64页 |
6.2.4 数据收集 | 第64页 |
6.3 第二轮教学效果分析 | 第64-71页 |
6.4 第二轮教学效果总结 | 第71-7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73页 |
7.3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73-75页 |
7.3.1 研究反思 | 第73-74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89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77-78页 |
附录二:复合教材图文文档—“Arduino单片机的学习和应用” | 第7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