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 二、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1页 |
| 四、主要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概况 | 第13-15页 |
| 一、地理概况 | 第13页 |
| 二、历史概况 | 第13-15页 |
| (一) 族称 | 第13页 |
| (二) 族源 | 第13-14页 |
| (三) 迁徙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金秀坳瑶民歌分布情况现状调查 | 第15-27页 |
| 一、部分坳瑶村寨民歌概况 | 第15-16页 |
| 二、金秀坳瑶民歌总体分布概况 | 第16-17页 |
| (一) 罗香乡琼伍村坳瑶民歌生存现状 | 第16页 |
| (二) 罗香乡六合村坳瑶民歌生存现状 | 第16页 |
| (三) 罗香乡白牛村坳瑶民歌生存现状 | 第16页 |
| (四) 罗香乡平贡屯坳瑶民歌生存现状 | 第16页 |
| (五) 大樟乡坳瑶民歌生存现状 | 第16-17页 |
| 三、当地学校的坳瑶民歌分布 | 第17页 |
| 四、坳瑶民歌采录及访谈简录 | 第17-25页 |
| (一) 六巷乡坳瑶民歌分布概况 | 第17-20页 |
| (二) 罗香乡坳瑶民歌分布概况 | 第20-25页 |
| 五、金秀坳瑶民歌活态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金秀坳瑶民歌形态分析 | 第27-41页 |
| 一、词曲形态 | 第27-31页 |
| (一) 词体形态 | 第27-29页 |
| (二) 曲体形态 | 第29-31页 |
| 二、调式调性特征 | 第31-37页 |
| (一) 三声调式 | 第33-35页 |
| (二) 四声调式 | 第35-37页 |
| 三、旋法特征 | 第37-39页 |
| 四、润腔特征 | 第39-41页 |
| (一) 乐曲演唱特点 | 第39-40页 |
| (二) 装饰音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金秀坳瑶民歌的文化内涵 | 第41-56页 |
| 一、文化功能 | 第41页 |
| (一) 生活记录 | 第41页 |
| (二) 婚恋媒介 | 第41页 |
| 二、文化价值 | 第41-43页 |
| (一) 艺术价值 | 第41-42页 |
| (二) 历史价值 | 第42页 |
| (三) 社会价值 | 第42页 |
| (四) 产业化价值 | 第42页 |
| (五) 审美价值 | 第42-43页 |
| 三、文化阐释 | 第43-44页 |
| (一) 生产歌与坳瑶民族心理 | 第43页 |
| (二) 情歌中的称谓与社会角色 | 第43页 |
| (三) 坳瑶民歌家族传承与条件反射 | 第43-44页 |
| (四) 金秀坳瑶民歌音乐元素与生活期望 | 第44页 |
| 四、文化变迁对坳瑶民歌的影响 | 第44-56页 |
| (一) 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 | 第44-48页 |
| (二) 时代发展对坳瑶民族心理影响 | 第48-52页 |
| (三) 金秀坳瑶心理的变化对金秀坳瑶民歌社会功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四) 社会文化转变对坳瑶特殊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 第53-56页 |
| 第五章 金秀坳瑶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 第56-64页 |
| 一、传承现状 | 第56页 |
| (一) 社会功能的逐渐减退 | 第56页 |
| (二) 当下流行音乐的冲击 | 第56页 |
| 二、保护措施 | 第56-58页 |
| (一) 民间行为自发保护 | 第57页 |
| (二) 政府行为传承保护 | 第57-58页 |
| 三、金秀坳瑶民歌的传承新途径——金秀坳瑶民歌文化产业化构想 | 第58-64页 |
| (一) 金秀坳瑶民歌产业化现状及意义” | 第58-59页 |
| (二) 坳瑶民歌产业化发展的特殊性与必要性分析 | 第59-60页 |
| (三) 坳瑶民歌产业化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 第60-62页 |
| (四) 金秀坳瑶民歌市场受众群体的培养 | 第62页 |
| (五) 坳瑶民歌演出形式多样化发展 | 第62页 |
| (六) 政府效应与从众的力量 | 第62-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注释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 附录 | 第67-86页 |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