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6026)成形数字化研究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1.1 连杆制造方式 | 第16-17页 |
1.1.2 锻造连杆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2 辊锻成形技术 | 第17-20页 |
1.2.1 辊锻成形工艺原理和分类 | 第18-19页 |
1.2.2 辊锻成形参数 | 第19-20页 |
1.2.3 辊锻制坯优点 | 第20页 |
1.3 辊锻工艺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有限元理论及其在塑性成形中的应用 | 第24-3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有限元简介 | 第24-27页 |
2.3 刚塑性有限元理论 | 第27-29页 |
2.3.1 刚塑性有限元基本假设 | 第27页 |
2.3.2 刚塑性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27-29页 |
2.4 金属塑性成形模拟的特点 | 第29-30页 |
2.5 Deform-3D软件简介 | 第30-31页 |
2.5.1 Deform-3D软件的特点 | 第30页 |
2.5.2 Deform-3D软件的模块结构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6026连杆热模锻压力机上模具设计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1.1 连杆成形工艺分析 | 第32页 |
3.1.2 热模锻压力机锻造 | 第32-33页 |
3.2 6026连杆锻件图设计 | 第33-35页 |
3.2.1 6026连杆锻件设计 | 第33-34页 |
3.2.2 6026连杆锻件技术要求 | 第34-35页 |
3.3 压力机设备选择 | 第35-36页 |
3.4 6026连杆终锻模具设计 | 第36-39页 |
3.4.1 分模间隙与飞边槽设计 | 第36-37页 |
3.4.2 终锻模具设计 | 第37-38页 |
3.4.3 模具材料 | 第38-39页 |
3.5 6026连杆预锻模具设计 | 第39页 |
3.6 6026连杆压弯模具设计 | 第39-40页 |
3.7 热模锻压力机上模具布排 | 第40-4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成形工艺模拟的辊锻坯设计与优化 | 第42-58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下料质量计算 | 第42-44页 |
4.3 辊锻坯初始形状设计 | 第44-47页 |
4.4 基于成形工艺的辊锻坯优化 | 第47-54页 |
4.4.1 压弯工序模拟 | 第47-48页 |
4.4.2 预锻工序模拟 | 第48页 |
4.4.3 终锻工序模拟 | 第48-49页 |
4.4.4 辊锻坯形状优化 | 第49-54页 |
4.5 优化后辊锻坯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4.5.1 压弯工序 | 第54-55页 |
4.5.2 预锻工序 | 第55-56页 |
4.5.3 终锻工序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6026连杆辊锻工艺及模具设计与优化 | 第58-82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辊锻道次确定 | 第58-59页 |
5.3 咬入条件确定 | 第59-60页 |
5.4 前滑与后滑 | 第60-62页 |
5.5 6026连杆辊锻模具设计 | 第62-69页 |
5.5.1 辊锻模具固定方式 | 第62页 |
5.5.2 辊锻模具外形尺寸 | 第62-64页 |
5.5.3 辊锻模具型槽系 | 第64-66页 |
5.5.4 辊锻模具材料 | 第66页 |
5.5.5 辊锻模具型腔设计 | 第66-69页 |
5.6 6026连杆辊锻模具参数化建模 | 第69页 |
5.7 6026连杆辊锻成形数值模拟和模具修正 | 第69-73页 |
5.8 6026连杆辊锻模拟结果分析 | 第73-80页 |
5.8.1 各道次应力应变 | 第73-79页 |
5.8.2 各道次载荷 | 第79-80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生产验证 | 第82-86页 |
6.1 引言 | 第82页 |
6.2 6026连杆生产工艺验证方案 | 第82-84页 |
6.3 6026连杆生产验证与分析 | 第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7.1 结论 | 第86-87页 |
7.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