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与方案设计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 第18-33页 |
第一节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 第18-24页 |
一、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 | 第18页 |
二、实现高考测量目标的需要 | 第18-19页 |
三、改变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认知现状的需要 | 第19-23页 |
四、改变教师教学和对课程改革认知现状的需要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 第24-28页 |
一、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 第25页 |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第25-26页 |
三、有助于调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实现专业成长 | 第26-27页 |
四、有助于缓和学科特点、课程目标和高考目标之间的矛盾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理论 | 第28-33页 |
一、心理学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二、教育学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33-61页 |
第一节 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33-36页 |
第二节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36-40页 |
一、符合课程标准的原则 | 第36-37页 |
二、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原则 | 第37页 |
三、主题性原则 | 第37-38页 |
四、难易适度原则 | 第38-39页 |
五、迁移性原则 | 第39页 |
六、科学性原则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方法 | 第40-48页 |
一、引导法 | 第40-43页 |
二、互动法 | 第43-44页 |
三、开发法 | 第44-45页 |
四、课外活动法 | 第45-48页 |
第四节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途径 | 第48-61页 |
一、问题建构 | 第48-49页 |
二、史料建构 | 第49-51页 |
三、题目建构 | 第51-52页 |
四、史观建构 | 第52-54页 |
五、体系建构 | 第54-55页 |
六、冲突建构 | 第55-58页 |
七、时序建构 | 第58-59页 |
八、阶段建构 | 第59-61页 |
第三章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和效果 | 第61-91页 |
第一节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 第61-71页 |
一、应用方法 | 第61-63页 |
二、生成方式 | 第63-71页 |
第二节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特点 | 第71-76页 |
一、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 第71-72页 |
二、教师的主导性 | 第72-74页 |
三、能力目标的明确性 | 第74-76页 |
第三节 高中历史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 第76-91页 |
一、成绩与能力 | 第76-85页 |
二、困惑与反思 | 第85-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 | 第95-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