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6-3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一) 现实背景:教师专业认同危机 | 第16-17页 |
(二) 时代背景:教育变革带来的教师专业困惑 | 第17页 |
(三) 政策背景:外部问责影响教师专业认同 | 第17-18页 |
(四) 理论反思:基于教师专业认同研究的反思 | 第18页 |
二、概念的界定 | 第18-28页 |
(一) 认同的定义 | 第19-20页 |
(二) 专业认同的定义 | 第20-23页 |
(三) 教师专业认同定义、内涵以及维度的分析 | 第23-28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28-32页 |
(一) 教师专业认同研究的研究视角 | 第28-31页 |
(二) 促进教师专业认同的学校管理对策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32-3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33-34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34-38页 |
(一)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34页 |
(二) 研究的思路 | 第34-3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第一章 学校管理对策与教师专业认同促进的关系思考 | 第38-53页 |
一、促进教师专业认同离不开相应的学校管理对策 | 第38-44页 |
(一) 基于教师专业认同的动态性的思考 | 第39-41页 |
(二) 基于影响教师专业认同发展的因素多样性的思考 | 第41-43页 |
(三) 基于管理对策在教师专业认同促进中重要性的思考 | 第43-44页 |
二、学校管理对策是促进教师专业认同的有效措施 | 第44-48页 |
(一) 作为激励工具调动教师专业认同建构的积极性 | 第44-46页 |
(二) 加快教师专业认同管理对策体系的建构 | 第46-47页 |
(三) 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认同水平 | 第47-48页 |
三、促进教师专业认同需要体现学校管理对策的时代转型 | 第48-53页 |
(一) 对策主体的重新强调:教师地位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 第49-50页 |
(二) 对策焦点的转变:从显性到隐性 | 第50-52页 |
(三) 对策功能的强化:从局部到全面 | 第52-53页 |
第二章 教师专业认同现状、问题与原因:基于调查的分析 | 第53-71页 |
一、教师专业认同的调查说明 | 第53-55页 |
(一) 调查工具 | 第53-54页 |
(二) 调查对象 | 第54-55页 |
二、教师专业认同的现状分析 | 第55-61页 |
(一) 教师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分析 | 第56-57页 |
(二) 教师专业认同各维度的认同现状分析 | 第57-61页 |
三、教师专业认同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1-71页 |
(一) 教师专业理念认同中的问题与原因 | 第62-63页 |
(二) 教师专业角色认同中的问题与原因 | 第63-65页 |
(三) 教师专业情感认同中的问题与原因 | 第65-66页 |
(四) 教师专业内容认同中的问题与原因 | 第66-68页 |
(五) 教师专业方式认同中的问题与原因 | 第68-71页 |
第三章 促进教师专业认同的学校管理对策探讨 | 第71-99页 |
一、促进教师专业理念认同的对策 | 第71-78页 |
(一) 强化学生为本理念 | 第71-73页 |
(二) 落实师德为先理念 | 第73-75页 |
(三) 夯实能力为重理念 | 第75-77页 |
(四) 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 第77-78页 |
二、促进教师专业角色认同的对策 | 第78-85页 |
(一) 强化教师“教者”角色的理解 | 第78-80页 |
(二) 提高教师“学者”角色的知觉 | 第80-82页 |
(三) 建构教师“研究者”角色的共同体 | 第82-85页 |
三、促进教师专业情感认同的对策 | 第85-90页 |
(一) 加强教师专业归属感 | 第86-87页 |
(二) 提高教师专业自尊感 | 第87-90页 |
四、促进教师专业内容认同的对策 | 第90-93页 |
(一) 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 | 第90-92页 |
(二)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 第92-93页 |
五、促进教师专业方式认同的对策 | 第93-99页 |
(一) 开展多样教研活动:养成教师的研究意识 | 第94-96页 |
(二)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 | 第96-99页 |
第四章 促进教师专业认同管理对策的实施条件讨论 | 第99-107页 |
一、可行性分析 | 第99-101页 |
(一) 认同理论的借鉴 | 第99-101页 |
(二) 自组织理论与他组织理论的借鉴 | 第101页 |
二、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 第101-103页 |
(一) 教师个体的阻碍程度 | 第102页 |
(二) 学校管理对策的可持续力度 | 第102-103页 |
三、保障条件分析 | 第103-107页 |
(一) 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 | 第103-105页 |
(二) 学校支持体系的建设 | 第105-107页 |
结语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 | 第115-125页 |
后记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