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走向可选择性的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7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一)选题缘由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页
    二、文献综述第10-15页
        (一)国内相关研究第10-13页
        (二)国外相关研究第13-15页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15-17页
        (一)研究方法第15页
        (二)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一章 理论基础第17-24页
    第一节 相关研究概念界定第17-18页
        一、可选择性第17页
        二、高中阶段教育分流第17-18页
        三、教育分流机制第18页
    第二节 理论依据——制度变迁理论第18-21页
        一、制度变迁理论概述第18-20页
        二、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异同第20-21页
    第三节 基本假设和逻辑框架第21-24页
        一、基本假设第21-22页
        二、逻辑框架第22-24页
第二章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机制相关主体的价值目标和利益诉求分析第24-38页
    第一节 相关主体的价值目标第24-28页
        一、个人及家庭:更主动的教育选择第24-26页
        二、学校:更适切的教育服务第26-27页
        三、政府:更高效率的人才培养第27-28页
    第二节 个人及家庭的利益诉求第28-31页
        一、个人及家庭在高中阶段教育分流中的“偏好诉求”第28-30页
        二、个人及家庭在高中阶段教育分流中的“效用诉求”第30-31页
    第三节 学校的利益诉求第31-33页
        一、学校在高中阶段教育分流中的“特质诉求”第31-32页
        二、学校在高中阶段教育分流中的“效能诉求”第32-33页
    第四节 政府的利益诉求第33-38页
        一、政府在高中阶段教育分流中的“美德诉求”第34-35页
        二、政府在高中阶段教育分流中的“规制诉求”第35-38页
第三章 制约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机制走向可选择性的因素分析第38-45页
    第一节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机制的相关制度安排供给滞后第38-40页
        一、分流依据设置不尽合理第38-39页
        二、分流引导激励机制有待加强第39-40页
    第二节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机制价值取向存在路径依赖第40-42页
        一、政府主导过程中偏重工具性的路径依赖第40-41页
        二、个人及家庭进行教育选择时人才观一元性的路径依赖第41-42页
    第三节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机制运行不畅第42-45页
        一、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二元对立、壁垒分明第42-43页
        二、普通高中办学定位单一,中高职衔接不畅第43-45页
第四章 走向可选择性的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机制有益尝试和探索第45-57页
    第一节 校内分流模式第45-51页
        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第45-48页
        二、国内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第48-51页
        三、校内分流模式主要特点第51页
    第二节 校际分流模式第51-54页
        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第51-53页
        二、国内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第53-54页
        三、校际分流模式主要特点第54页
    第三节 社会参与模式第54-57页
        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第55页
        二、社会参与模式主要特点第55-57页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机制走向可选择性的具体路径第57-68页
    第一节 唤醒主体意识,鼓励多元参与第57-59页
        一、政府运用治理的理念变革公共教育服务体制第57页
        二、学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力,积极办学第57-58页
        三、提升家长参与意识,重视家校合作制度第58-59页
    第二节 构建二次分流及容错机制,增加可选择性第59-62页
        一、构建新型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第59-60页
        二、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第60-61页
        三、建立校际协作体系,构建可二次选择的分流机制第61页
        四、推进社会参与,构建高中教育的现代学徒制第61-62页
        五、建立改革容错机制,鼓励学校和校长大胆尝试第62页
    第三节 降低基础薄弱地区高中阶段分流制度性交易成本第62-64页
        一、优先支持高中基础薄弱地区的分流改革第62-64页
        二、加强对处境不利群体高中阶段分流的补偿与优先扶持第64页
    第四节 合理引导个体分流意向,促进分流选择理性化第64-68页
        一、建立合理的调控机制第64-65页
        二、破除信息孤岛,确保信息公开透明有序第65-66页
        三、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科学指导学生合理分流第66-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第74-75页
致谢第75-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RAN构架下的多点协作传输(CoMP)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状态观测器的锅炉过热汽温反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