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C-RAN构架下的多点协作传输(CoMP)技术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C-RAN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CoMP技术及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安排第14-16页
第2章 LTE-A系统中的多点协作传输技术第16-32页
    2.1 COMP技术概述第16-22页
        2.1.1 CoMP基本概念及原理第16-18页
        2.1.2 CoMP系统模型第18页
        2.1.3 CoMP的分类第18-22页
    2.2 COMP中反馈机制的概述第22-24页
        2.2.1 定义第22-23页
        2.2.2 分类第23-24页
        2.2.3 设计原则第24页
    2.3 COMP中的CSI获得方式第24-27页
        2.3.1 单小区内CSI的获得第25页
        2.3.2 小区间CSI的获得第25-27页
    2.4 COMP方案设计第27-31页
        2.4.1 协作集的选择第27-30页
        2.4.2 协作用户的选择第30页
        2.4.3 协作节点的选择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波束赋形算法仿真及分析第32-47页
    3.1 CB技术概述第32-34页
        3.1.1 原理第32页
        3.1.2 分类第32-33页
        3.1.3 技术优势第33-34页
    3.2 CB算法第34-37页
        3.2.1 基于迫零的CB算法第34-35页
        3.2.2 基于信道矩阵奇异值分解的CB算法第35-36页
        3.2.3 基于最大信噪比准则的特征值分解算法第36-37页
    3.3 仿真平台的设计第37-41页
        3.3.1 总体架构第37-38页
        3.3.2 模型第38-39页
        3.3.3 仿真参数第39-41页
            3.3.3.1 信道仿真参数第39-40页
            3.3.3.2 系统参数第40-41页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多小区间协作波束赋形技术第47-57页
    4.1 协作波束赋形技术简介第47-48页
    4.2 系统模型第48-50页
    4.3 协作波束赋形算法第50-52页
        4.3.1 基于最大信漏噪比算法第50-51页
        4.3.2 基于迫零算法第51-52页
    4.4 仿真及分析第52-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结束语第57-59页
    5.1 总结第57页
    5.2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走向可选择性的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分流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