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N构架下的多点协作传输(CoMP)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C-RAN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CoMP技术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LTE-A系统中的多点协作传输技术 | 第16-32页 |
2.1 COMP技术概述 | 第16-22页 |
2.1.1 CoMP基本概念及原理 | 第16-18页 |
2.1.2 CoMP系统模型 | 第18页 |
2.1.3 CoMP的分类 | 第18-22页 |
2.2 COMP中反馈机制的概述 | 第22-24页 |
2.2.1 定义 | 第22-23页 |
2.2.2 分类 | 第23-24页 |
2.2.3 设计原则 | 第24页 |
2.3 COMP中的CSI获得方式 | 第24-27页 |
2.3.1 单小区内CSI的获得 | 第25页 |
2.3.2 小区间CSI的获得 | 第25-27页 |
2.4 COMP方案设计 | 第27-31页 |
2.4.1 协作集的选择 | 第27-30页 |
2.4.2 协作用户的选择 | 第30页 |
2.4.3 协作节点的选择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波束赋形算法仿真及分析 | 第32-47页 |
3.1 CB技术概述 | 第32-34页 |
3.1.1 原理 | 第32页 |
3.1.2 分类 | 第32-33页 |
3.1.3 技术优势 | 第33-34页 |
3.2 CB算法 | 第34-37页 |
3.2.1 基于迫零的CB算法 | 第34-35页 |
3.2.2 基于信道矩阵奇异值分解的CB算法 | 第35-36页 |
3.2.3 基于最大信噪比准则的特征值分解算法 | 第36-37页 |
3.3 仿真平台的设计 | 第37-41页 |
3.3.1 总体架构 | 第37-38页 |
3.3.2 模型 | 第38-39页 |
3.3.3 仿真参数 | 第39-41页 |
3.3.3.1 信道仿真参数 | 第39-40页 |
3.3.3.2 系统参数 | 第40-41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多小区间协作波束赋形技术 | 第47-57页 |
4.1 协作波束赋形技术简介 | 第47-48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8-50页 |
4.3 协作波束赋形算法 | 第50-52页 |
4.3.1 基于最大信漏噪比算法 | 第50-51页 |
4.3.2 基于迫零算法 | 第51-52页 |
4.4 仿真及分析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57-59页 |
5.1 总结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