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双审制”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内部审计质量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双审制”与内部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的涵义 | 第16-17页 |
2.1.2 委托代理问题 | 第17页 |
2.2 计划循环法(PDCA循环法) | 第17-19页 |
2.3 内部控制理论 | 第19-22页 |
3 “双审制”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 第22-26页 |
3.1 企业“双审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3页 |
3.1.1 避免委托代理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 第22页 |
3.1.2 “双审制”能帮助企业更有好地实现战略目标 | 第22-23页 |
3.2 “双审制”在内部审计中的体现 | 第23页 |
3.3 “双审制”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 第23-26页 |
3.3.1 外部审计的参与能弥补内部审计缺陷 | 第23-24页 |
3.3.2 帮助企业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自我优化 | 第24-26页 |
4 “双审制”下A企业内审质量控制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26-38页 |
4.1 “双审制”下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 第26-30页 |
4.1.1 A企业目前内部审计部门设立 | 第26-27页 |
4.1.2 A企业审计与风险管理部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第27-28页 |
4.1.3 A企业现有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 第28-29页 |
4.1.4 A企业“双审制”审计流程 | 第29-30页 |
4.2 “双审制”下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8页 |
4.2.1 协作控制体系—内外部审计的协作机制仍不畅 | 第30-33页 |
4.2.1.1 “计划”阶段 | 第31-32页 |
4.2.1.2 “执行”阶段 | 第32页 |
4.2.1.3 “处理”阶段 | 第32-33页 |
4.2.2 法制控制体系—“双审制”制度不完善 | 第33-35页 |
4.2.2.1 “双审制”操作流程尚有改善空间 | 第33-34页 |
4.2.2.2 “双审制”协作制度不健全 | 第34-35页 |
4.2.2.3 “双审制”人员操作具有随意性 | 第35页 |
4.2.2.4 “双审制”制度的完善工作流于形式 | 第35页 |
4.2.3 组织结构控制体系—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 | 第35-36页 |
4.2.4 责任控制体系—意见分歧处理机制不完善 | 第36页 |
4.2.5 后续控制体系—内外部审计内容不能实现共享 | 第36-37页 |
4.2.6 后续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整改缺乏力度 | 第37-38页 |
5 “双审制”下A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改进措施 | 第38-52页 |
5.1 完善内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有效机制 | 第38-41页 |
5.1.1 “计划”阶段 | 第39-40页 |
5.1.2 “执行”阶段 | 第40-41页 |
5.1.3 “处理”阶段 | 第41页 |
5.2 制定合理有效的“双审制”质量控制制度 | 第41-47页 |
5.2.1 完善“双审制”审计流程 | 第41-43页 |
5.2.2 建立和完善“双审制”各层级制度 | 第43-45页 |
5.2.3 建立约束“双审制”审计人员行为管理制度 | 第45-47页 |
5.2.4 “双审制”制度应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 | 第47页 |
5.3 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 第47-49页 |
5.3.1 合理架构审计委员会,增加对“双审制”的监管作用 | 第47-49页 |
5.3.2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配置和素质 | 第49页 |
5.4 明确审计责任归属,保持和谐审计氛围 | 第49-50页 |
5.5 构建并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型审计软件和审计系统 | 第50-51页 |
5.6 积极做好审计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工作 | 第51-52页 |
6 总结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