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2页 |
(二)学生学习水平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 第12-13页 |
(三)一线教育教学中作业改进的需求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核心概念界 | 第15-16页 |
(一)作业 | 第15页 |
(二)层作业 | 第15-16页 |
(三)数学分层作业 | 第16页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式 | 第24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5页 |
六、研究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学分层作业的现状调查 | 第26-43页 |
一、对数学分层作业观念的现状 | 第26-32页 |
(一)小学第二学段教师及学生对数学分层作业的态度 | 第26-30页 |
(二)小学第二学段教师对数学分层作业的认识 | 第30-32页 |
二、学生分层管理的现状 | 第32页 |
(一)按一次考核成绩进行简单分层 | 第32页 |
(二)对学生采用公开分层管理 | 第32页 |
三、数学分层作业的布置现状 | 第32-40页 |
(一)数学分层作业布置的“量” | 第33-37页 |
(二)数学分层作业布置的形式 | 第37-39页 |
(三)数学分层作业布置的难度 | 第39-40页 |
四、数学分层作业的评改现状 | 第40-43页 |
(一)学生对教师的评改态度 | 第40-41页 |
(二)教师对学生的评改方式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学分层作业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一、数学分层作业观念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一)教师对分层作业的认识不准确 | 第43页 |
(二)教师对分层作业的认识不深入 | 第43-44页 |
二、学生分层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一)缺乏分层的科学性 | 第44页 |
(二)缺乏分层的隐蔽性 | 第44-45页 |
三、数学分层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一)数学分层作业的“量”布置不当 | 第45页 |
(二)数学分层作业布置的形式单一 | 第45-46页 |
(三)数学分层作业布置的难度不均衡 | 第46页 |
四、数学分层作业评改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一)数学分层作业批改主体单一 | 第47页 |
(二)数学分层作业评价方式单一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学分层作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3页 |
一、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 | 第48页 |
(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 第48页 |
(二)缺乏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 | 第48页 |
二、教师对学生分层管理的认识不全面 | 第48-49页 |
(一)误把成绩作为学生分层的唯一标准 | 第48-49页 |
(二)教师未考虑公开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 第49页 |
三、教师缺乏对分层作业布置的认识 | 第49-51页 |
(一)教师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 第49-50页 |
(二)教师认识及设计能力的局限性 | 第50-51页 |
(三)教师对作业难度及学生心理分析不透彻 | 第51页 |
四、教师受职业角色特点的影响 | 第51-53页 |
(一)教师教学的主宰性 | 第51-52页 |
(二)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小学第二学段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的有效策略 | 第53-65页 |
一、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促进分层作业有效实施 | 第53-54页 |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诠释分层作业的价值 | 第53页 |
(二)增强培训学习,加深分层作业的理解 | 第53-54页 |
二、多角度探索分层管理,提高分层的合理性 | 第54-55页 |
(一)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分层管理 | 第54-55页 |
(二)增强教师对学生分层管理的认识 | 第55页 |
三、进行合理的分层布置,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 第55-61页 |
(一)加强团队的合作,提高分层作业的实施量 | 第55-57页 |
(二)布置多样的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 第57-59页 |
(三)结合相关依据,布置难度均衡的分层作业 | 第59-61页 |
四、进行作业评改多样化,提升分层作业的反馈效果 | 第61-65页 |
(一)批改主体多元化 | 第61-62页 |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62-65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一 | 第68-69页 |
附录二 | 第69-70页 |
附录三 | 第70-71页 |
附录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