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N公司混和所有制改革后的公司治理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选题意义与创新 | 第13-15页 |
1.2 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理论文献法 | 第17页 |
1.3.2 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7-18页 |
2 NCN公司案例的理论依据及分析 | 第18-37页 |
2.1 理论依据 | 第18-25页 |
2.1.1 产权理论 | 第18-20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2页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3页 |
2.1.4 股东积极主义 | 第23-24页 |
2.1.5 博弈触发战略 | 第24-25页 |
2.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25-36页 |
2.2.1 股权结构与治理绩效关系的研究 | 第25-27页 |
2.2.2 董事会特征与治理效果的研究 | 第27-28页 |
2.2.3 监事会监督效果的研究 | 第28-30页 |
2.2.4 高管激励及其效果的研究 | 第30-31页 |
2.2.5 国有企业治理的研究 | 第31-33页 |
2.2.6 博弈触发战略的研究 | 第33-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NCN公司推进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与问题 | 第37-61页 |
3.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环境 | 第37-38页 |
3.2 NCN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 第38-42页 |
3.2.1 科学改革 | 第38-39页 |
3.2.2 规范治理 | 第39-41页 |
3.2.3 依法监督 | 第41-42页 |
3.3 混合所有制方案的设计实施 | 第42-53页 |
3.3.1 改制新模式 | 第42-44页 |
3.3.2 股权结构 | 第44-50页 |
3.3.3 董事会 | 第50-51页 |
3.3.4 监事会 | 第51-52页 |
3.3.5 经理层 | 第52-53页 |
3.4 改制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53-59页 |
3.4.1 股权结构设置仍需优化 | 第53-54页 |
3.4.2 董事会制衡过度 | 第54-56页 |
3.4.3 监事会监督效率低下 | 第56-57页 |
3.4.4 经理层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优化NCN公司治理结构的措施 | 第61-77页 |
4.1 优化股权结构 | 第61-64页 |
4.1.1 股权集中度 | 第61-62页 |
4.1.2 适度集中股权结构的量化 | 第62-64页 |
4.2 完善股东会决策机制 | 第64-65页 |
4.3 完善董事会制度建设 | 第65-69页 |
4.3.1 引入独立董事及员工董事 | 第65-66页 |
4.3.2 设置专业委员会 | 第66-67页 |
4.3.3 完善董事培训制度 | 第67页 |
4.3.4 规范董事会会议制度 | 第67-68页 |
4.3.5 完善董事业绩考核与激励制度 | 第68-69页 |
4.4 高监事会治理的保障性与有效性 | 第69-73页 |
4.4.1 引入独立监事完善监事会结构 | 第69页 |
4.4.2 确保员工监事的独立性 | 第69-70页 |
4.4.3 加强监事会的监督权限和有效性 | 第70页 |
4.4.4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责任 | 第70-73页 |
4.5 完善经理层激励机制 | 第73-75页 |
4.5.1 完善现有年薪制考核指标 | 第73页 |
4.5.2 给予虚拟期权注重长期激励 | 第73-75页 |
4.6 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引入与治理机制的完善 | 第75-76页 |
4.6.1 建立员工动态持股机制 | 第75页 |
4.6.2 引入债权人 | 第75页 |
4.6.3 引入经理人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结论 | 第77-80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