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从《孔乙己》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接受考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性缺失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9-11页
一、研究缘起与概念的界定第11-14页
 (一)研究缘起第11页
   ·新课改“立人”的理想第11页
   ·一项切实可行的任务第11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1-14页
   ·语文课堂教学第11-12页
   ·接受主体第12页
   ·接受对象第12-14页
二、理论基础第14-17页
 (一)接受美学理论概述第14-15页
   ·读者“中心论”第14页
   ·“期待视界”第14-15页
   ·文本的“召唤结构”第15页
 (二)接受美学与《孔乙己》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接受第15-17页
三、《孔乙己》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接受第17-33页
 (一)建国初期(1950 年-1976 年)第17-21页
   ·教学参考书对《孔乙己》的解读第18-19页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孔乙己》第19-20页
   ·学者眼中的《孔乙己》第20页
   ·章节分析第20-21页
 (二)新时期(1978 年—2000 年)第21-27页
   ·教学参考书对《孔乙己》的解读第21-22页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孔乙己》第22-25页
   ·权威学者的解读第25-26页
   ·章节分析第26-27页
 (三)新课改之后第27-33页
   ·教学参考书对《孔乙己》的解读第27-28页
   ·课堂教学中的《孔乙己》第28-30页
   ·权威学者的多样解读第30-31页
   ·章节分析第31-33页
四、反思接受第33-36页
 (一)发现问题第33页
 (二)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缺失第33-34页
   ·情感体验的缺失第33-34页
   ·个性化解读的缺失第34页
 (三)探究原因第34-36页
五、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第36-41页
 (一)教学准备阶段:期待视界的背离与融合第36-37页
   ·教师对编者视野的背离第36-37页
   ·教师和学术视野的融合第37页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的激发第37-40页
   ·阅读教学思路:多用“归纳法”第37-38页
   ·阅读教学各环节:强化体验的过程第38-40页
 (三)课后阶段:要将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第40-41页
结束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致谢第46-47页
附录 A第47-48页
附录 B第48-50页
附录 C第50-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交互式白板支持下的中学语文阅读“一体化探究”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吉林松原地方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