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教育论纲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绪论 | 第15-4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5-24页 |
(一) 钱学森之问与莫言现象 | 第16-17页 |
(二) 中国儿童的想象力危机 | 第17-20页 |
(三) 想象力常见的教育争议 | 第20-2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24-37页 |
(一) 想象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 第24-31页 |
(二) 想象教育理论相关研究 | 第31-33页 |
(三) 想象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 第33-36页 |
(四) 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 第36-37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37-41页 |
(一) 心理工具 | 第38页 |
(二) 想象力与想象 | 第38-40页 |
(三) 想象教育 | 第40-41页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41-45页 |
(一) 研究方法——理想型分析法 | 第41-43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43-45页 |
第一章 想象力时代的教育危机 | 第45-86页 |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弦外之音” | 第46-56页 |
(一) 作为思维方式的“互联网+” | 第47-50页 |
(二) 能源民主与知识民主 | 第50-53页 |
(三) 数字化制造与人才培养 | 第53-56页 |
二、即将来临的“想象力时代” | 第56-69页 |
(一) 什么是想象力时代 | 第56-61页 |
(二) 大数据迷潮下的想象力时代 | 第61-66页 |
(三) 想象力时代的人才诉求 | 第66-69页 |
三、中国教育危机的背后:想象力危机 | 第69-86页 |
(一) 道德危机与潜规则德育 | 第69-74页 |
(二) 课程教学危机与唯知识教育 | 第74-78页 |
(三) 组织管理危机与工厂化教育 | 第78-81页 |
(四) 评价体系危机与唯分数教育 | 第81-86页 |
第二章 教育视域中的想象理论 | 第86-121页 |
一、复杂迷人的想象理论 | 第87-103页 |
(一) 中国历史中的想象力 | 第87-92页 |
(二) 西方历史中的想象力 | 第92-98页 |
(三) 多学科背景下的想象力 | 第98-103页 |
二、简约的想象理论何以可能? | 第103-111页 |
(一) 想象理论的“奥卡姆剃刀” | 第104-108页 |
(二) 想象理论的“教育之眼” | 第108-111页 |
三、方兴未艾的想象教育论 | 第111-121页 |
(一) 富有想象力的教育——加拿大的回应 | 第112-116页 |
(二) 想象学习能力清单——美国的回应 | 第116-118页 |
(三) 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计划——台湾的回应 | 第118-121页 |
第三章 想象教育的理论基础与预设 | 第121-153页 |
一、人人都有想象力并有想象的权利 | 第121-126页 |
(一) 想象力是稀有天赋吗? | 第122-124页 |
(二) 被误解的复制性想象力 | 第124-125页 |
(三) 想象力是稳定和通用的吗? | 第125-126页 |
二、想象力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 第126-137页 |
(一) 纵向递进:初级想象力与高级想象力 | 第127-128页 |
(二) 横向协同:认知想象力与情感想象力 | 第128-137页 |
三、想象力可以被教授 | 第137-142页 |
(一) 基于心理工具的中介学习 | 第137-139页 |
(二) 想象力发展:认知与情感工具的双重变奏 | 第139-140页 |
(三) 想象力的“最近发展区” | 第140-142页 |
四、作为教育方法论的想象力 | 第142-153页 |
(一) 基于学科想象力的学科教育 | 第142-144页 |
(二) 基于道德想象力的道德教育 | 第144-146页 |
(三) 基于民主想象力的公民教育 | 第146-153页 |
第四章 想象教育的策略体系 | 第153-195页 |
一、想象教育的课程组织策略 | 第153-163页 |
(一) 自上而下的“主题中心式”课程 | 第155-158页 |
(二) 自下而上的“问题中心式“课程 | 第158-163页 |
二、想象教育的教学设计策略 | 第163-185页 |
(一) “想象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163-165页 |
(二) “神话阶段”的教学设计策略 | 第165-171页 |
(三) “浪漫阶段“的教学设计策略 | 第171-178页 |
(四) “哲学阶段”的教学设计策略 | 第178-185页 |
三、想象教育的评价策略 | 第185-195页 |
(一) 另一种IQ——想象力商数 | 第186-190页 |
(二) 另一种ID——想象力赤字 | 第190-195页 |
第五章 想象教育的未来展望 | 第195-215页 |
一、想象教育理论的中国语境 | 第195-202页 |
(一) 想象力的权利启蒙 | 第196-198页 |
(二) 如何面对知识与理性? | 第198-200页 |
(三) 无法回避的“学业成就” | 第200-202页 |
二、中国想象教育的发展空间 | 第202-209页 |
(一) 想象教育的模式探索 | 第202-204页 |
(二) 从“想象教育”到“教育想象” | 第204-207页 |
(三) 从“教育”想象到“教育学”的想象 | 第207-209页 |
三、持续想象——教育人的教育国 | 第209-215页 |
(一) 教育国的理论尝试——柏拉图、卢梭与杜威 | 第210-212页 |
(二) 让教育持续想象——通往教育国的路 | 第212-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31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31-232页 |
后记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