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37页 |
一、研究对象之界定 | 第12-21页 |
二、已有研究之概況 | 第21-27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7-37页 |
第一章 唐宋笔记小说的撰述背景 | 第37-105页 |
第一节 史家情怀与知识主义 | 第37-64页 |
一、实录与动态——史家情怀 | 第37-43页 |
二、博物与求知——知识主义 | 第43-64页 |
第二节 宗教情怀——翰迥报应、求仙长生 | 第64-73页 |
一、佛教——论迥报应 | 第65-68页 |
二、道教——求仙长生 | 第68-70页 |
三、佛道思想的传播与唐宋笔记小说 | 第70-73页 |
第三节 三教的融合与世俗化 | 第73-82页 |
一、三教的融合 | 第73-80页 |
二、三教的世俗化 | 第80-82页 |
第四节 民间宗教与信仰 | 第82-94页 |
一、鬼神精怪与命定思想 | 第83-88页 |
二、南方文化 | 第88-94页 |
第五节 商业、城市化及出版印刷的影响 | 第94-105页 |
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 | 第94-99页 |
二、出版印刷业的发展 | 第99-105页 |
第二章 唐宋笔记小说的撰述意图 | 第105-152页 |
第一节 资治体、寓劝诫 | 第105-116页 |
一、功利主义文艺观之影响 | 第106-109页 |
二、时代变迁之要求 | 第109-112页 |
三、箴规与辅教 | 第112-116页 |
第二节 广见闻、补史阙 | 第116-131页 |
一、广见闻 | 第116-123页 |
二、补史阙 | 第123-131页 |
第三节 资谈笑、助谐谑 | 第131-149页 |
一、笑话、谐谑与娱乐 | 第132-135页 |
二、剧谈与娱乐 | 第135-141页 |
三、滋味与娱业 | 第141-149页 |
第四节 其他意国及宋人的新燮 | 第149-152页 |
第三章 唐宋笔记小说的成书与命名 | 第152-201页 |
第一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成书 | 第152-181页 |
一、笔记小说的著述方式 | 第153-159页 |
二、笔记小说的取材方式 | 第159-165页 |
三、唐宋笔记小说的成书方式 | 第165-181页 |
第二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命名 | 第181-201页 |
一、唐宋笔记小说命名基本情況 | 第182-198页 |
二、唐宋笔记小说小说命名的理论内涵 | 第198-201页 |
第四章 唐宋笔记小说的文体特徵 | 第201-252页 |
第一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体制特徵 | 第202-218页 |
一、标题 | 第203-209页 |
二、分类 | 第209-218页 |
第二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叙事特徵 | 第218-237页 |
一、敘事与虚构 | 第218-226页 |
二、从口传到书面 | 第226-232页 |
三、程式化与类型化 | 第232-237页 |
第三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審美特徵 | 第237-252页 |
一、体制风貌与審美 | 第238-242页 |
二、撰述状态与審美 | 第242-247页 |
三、案头与審美 | 第247-252页 |
餘论 | 第252-260页 |
附录一:唐宋目录的笔记小说著录格局及其成因 | 第260-309页 |
第一节 官方目录的笔记小说著录 | 第260-283页 |
一、《隋书·经籍志》与《旧唐书·经籍志》的著录情況 | 第261-275页 |
二、《崇文总目》与《新唐书·艺文志》的著录情況 | 第275-283页 |
第二节 私家目录的笔记小说著录 | 第283-293页 |
一、《郡齐读书志》的著录情況 | 第283-289页 |
二、《直齐书录解题》的著录情況 | 第289-293页 |
第三节 笔记小说著录格局形成的原因 | 第293-309页 |
一、四部分类法与笔记小说之著录 | 第294-299页 |
二、笔记小说的特点及其与四部之关系 | 第299-309页 |
附录二:唐宋笔记小说序跋辑录 | 第309-417页 |
参考文献 | 第417-430页 |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 | 第430-431页 |
後记 | 第4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