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一、现代化理论的史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 第10-19页 |
(一)对于“现代化”的认识 | 第10-11页 |
1.“现代化”的概念 | 第10页 |
2. 1840----1949 中国的早期现代化 | 第10-11页 |
(二)学术著作中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现代化史观和高中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四)关于高考对现代化内容考察的研究 | 第13-19页 |
1. 直接对现代化的考察 | 第14-15页 |
2. 间接考察现代化过程或者开放性试题可以用现代化史观来解释的试题 | 第15页 |
3. 对高考题的具体分析 | 第15-19页 |
二、现代化史观与现行教材研究 | 第19-27页 |
(一)部分关键内容的缺失 | 第19-22页 |
1. 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 第19页 |
2.关键性政治内容的缺失 | 第19-20页 |
3. 关键性经济内容的缺失 | 第20-21页 |
4. 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缺失 | 第21-22页 |
(二)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安排问题 | 第22-24页 |
1. 政治史内容偏重 | 第22-23页 |
2. 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篇幅过重 | 第23-24页 |
3. 必修和选修的安排失当 | 第24页 |
(三)教材对于近代中国历史内容的评价问题 | 第24-27页 |
1. 革命化、屈辱史的政治立场倾向明显,做不到客观描述 | 第24-25页 |
2. 对于政权往往因为其阶级色彩而过分否定 | 第25页 |
3. 对于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活动往往以爱国的道德判断作为标准,对其历史价值给予过高的评价 | 第25-27页 |
三、对完善教材内容的思考 | 第27-33页 |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背景 | 第27-30页 |
1. 世界背景——正确认识现代化的外部因素 | 第27-28页 |
2.国内背景——立体呈现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 | 第28-30页 |
(二)系统而简洁的构建历史线索、历史脉络 | 第30-31页 |
1. 政权和社会努力的结合 | 第30页 |
2.合理安排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 | 第30-31页 |
(三)关于评价 | 第31-33页 |
1. 革命的历史价值 | 第31页 |
2. 现代化史观和其它史观 | 第31-32页 |
3. 如何评价有关史实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