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镜秘府论》的修辞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Contents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9页 |
(一) 空海及《文镜秘府论》的编撰 | 第12-15页 |
1. 空海简介 | 第12-13页 |
2. 空海编撰《文镜秘府论》的缘由 | 第13-14页 |
3. 《文镜秘府论》编撰所依据的主要文献 | 第14页 |
4. 《文镜秘府论》的版本 | 第14页 |
5. 《文镜秘府论》内容及价值述要 | 第14-15页 |
(二) 空海的诗文理念 | 第15-16页 |
1. 汉诗文理念 | 第15页 |
2. 宗教理念 | 第15-16页 |
3. 日本理念 | 第16页 |
(三)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四)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8页 |
(五)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8-19页 |
一、 《文镜秘府论》修辞思想述要 | 第19-32页 |
(一) 《文镜秘府论》中隐含的“题旨情境”思想 | 第19-23页 |
1. “文意”的修辞学解说 | 第19-20页 |
2. “立意”与情境的关系 | 第20-21页 |
3. “立意”贵在自然 | 第21-22页 |
4. “立意”贵在创新 | 第22-23页 |
(二) 《文镜秘府论》的风格理论简介 | 第23-27页 |
1. 博雅风格 | 第23-24页 |
2. 清典风格 | 第24-25页 |
3. 绮艳风格 | 第25页 |
4. 宏壮风格 | 第25-26页 |
5. 要约风格 | 第26-27页 |
6. 切至风格 | 第27页 |
(三) 《文镜秘府论》隐含的篇章修辞学思想 | 第27-32页 |
1. “定位”解说 | 第28-29页 |
2. “分理务周”解说 | 第29页 |
3. “叙事以次”解说 | 第29-30页 |
4. “义须相接”解说 | 第30页 |
5. “势必相依”解说 | 第30-32页 |
二、 《文镜秘府论》中的语音修辞理论 | 第32-36页 |
(一) 《文镜秘府论》中音韵问题的修辞学解释 | 第32-34页 |
(二) 《文镜秘府论》探讨的七种连韵方式 | 第34-36页 |
三、 《文镜秘府论》的修辞格理论 | 第36-43页 |
(一) 对偶 | 第36-37页 |
(二) 比兴 | 第37-38页 |
(三) 借代 | 第38页 |
(四) 映衬 | 第38-39页 |
(五) 摹状 | 第39页 |
(六) 双关 | 第39页 |
(七) 拂势 | 第39-40页 |
(八) 示现 | 第40页 |
(九) 复叠 | 第40页 |
(十) 警策 | 第40-41页 |
(十一)回文 | 第41页 |
(十二)析字 | 第41页 |
(十三)用事 | 第41-42页 |
(十四)比拟 | 第42页 |
(十五)婉转 | 第42页 |
(十六)移情 | 第42-43页 |
四、 《文镜秘府论》“诗病”理论的修辞学阐释 | 第43-49页 |
(一) 语音方面的诗病 | 第43-46页 |
1. 运用声调修辞要避免五种病犯 | 第43-45页 |
2 声母、韵母的安排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5-46页 |
(二) 辞格方面的诗病 | 第46页 |
(三) 句子方面的诗病 | 第46-47页 |
(四) 风格方面的诗病 | 第47页 |
(五) 文意方面的诗病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