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俄语言接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目录 | 第15-18页 |
Contents | 第18-22页 |
绪论 | 第22-37页 |
第一节 语言接触研究的历史简述 | 第23-28页 |
一、欧美的语言接触研究 | 第23-24页 |
二、中国的语言接触研究 | 第24-26页 |
三、俄罗斯的语言接触研究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汉俄-俄汉语言接触研究的历史简述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与本项研究相关的理论问题 | 第29-35页 |
一、语言接触的定义问题 | 第29-31页 |
二、语言接触的原因与类型 | 第31-33页 |
三、语言接触的特征与结果 | 第33-35页 |
第四节 本项研究的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创新价值 | 第35-37页 |
一、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主要来自 | 第35-36页 |
二、本项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有 | 第36页 |
三、本项研究的创新价值 | 第36-37页 |
第一章 中俄两国交流简史 | 第37-47页 |
第一节 中俄国家关系简史 | 第37-39页 |
第二节 中俄贸易简史 | 第39-41页 |
第三节 中俄移民和文化交流简史 | 第41-46页 |
—、移民 | 第41-42页 |
二、文化交流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二章 俄语中的汉源词汇 | 第47-81页 |
第一节 词源分析和用法描写 | 第47-70页 |
第二节 分类分析和知晓度调查 | 第70-77页 |
一、分类分析 | 第70-75页 |
二、知晓度调查 | 第75-77页 |
第三节 其他汉源词 | 第77-79页 |
一、地名 | 第77-78页 |
二、歌曲用词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三章 汉语中的俄源词汇 | 第81-105页 |
第一节 词汇类别 | 第81-97页 |
一、按借词的语言学特征划分 | 第81-85页 |
二、按语言接触的文化层次划分 | 第85-86页 |
三、按借用的语体渠道划分 | 第86-90页 |
四、社会领域分类 | 第90-97页 |
第二节 俄源词汉语化 | 第97-103页 |
一、音节声调化 | 第98页 |
二、词尾吞蚀化 | 第98-99页 |
三、辅音音节化 | 第99页 |
四、音素异体化 | 第99-101页 |
五、音素脱落 | 第101页 |
六、词义汉语化 | 第101-103页 |
七、汉化语素产生 | 第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汉俄混合语、洋g浜语和俚语 | 第105-133页 |
第一节 俄汉恰克图混合语 | 第106-111页 |
第二节 洋经浜俄语 | 第111-122页 |
一、洋经浜俄语的俄源汉语词分析 | 第113-119页 |
二、洋经浜俄语的俄源词汇调查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现代汉俄俚语 | 第122-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五章 汉俄语言接触对汉语语法旳影响 | 第133-146页 |
第一节 俄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 第133-141页 |
一、“如果……那么”……句式 | 第134-138页 |
二、“最……之一”句式 | 第138-139页 |
三、“如此”……以至……句式 | 第139-141页 |
第二节 俄语对汉语词法的影响 | 第141-144页 |
一、后缀 | 第141-143页 |
二、前缀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结语 | 第146-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8页 |
附件一 俄源汉语外来词清单 | 第158-181页 |
附件二 现代汉俄俚语清单 | 第181-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