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背景的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2页 |
| ·关于暴力的含义 | 第17-19页 |
| ·关于校园暴力的含义 | 第19-21页 |
| ·关于农村背景大学生的界定 | 第21-22页 |
| 第3章 农村背景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现象概析 | 第22-30页 |
| ·人际交往失败型 | 第22-24页 |
| ·心理成长失衡型 | 第24-25页 |
| ·经济拮据失落型 | 第25-27页 |
| ·恋爱观念扭曲型 | 第27-28页 |
| ·人生观、价值观失范型 | 第28-30页 |
| 第4章 农村背景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30-42页 |
| ·社会环境方面原因 | 第30-33页 |
| ·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因素 | 第30-32页 |
|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 | 第32-33页 |
| ·学校管理与教育方面原因 | 第33-35页 |
| ·学校管理制度与机制不落实、不完善 | 第34页 |
| ·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虚化 | 第34页 |
| ·部分教育工作者道德缺失 | 第34-35页 |
| ·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缺乏 | 第35页 |
| ·家庭自身与结构方面原因 | 第35-38页 |
| ·父母自身的素质和价值观的缺陷 | 第36页 |
| ·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和家庭环境 | 第36-37页 |
| ·农民工家庭自身结构导致的教育缺失与情感缺失 | 第37-38页 |
| ·农村大学生自身原因 | 第38-42页 |
| ·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因素 | 第38-39页 |
| ·不良习惯 | 第39-40页 |
| ·社会化过程的不充分 | 第40-42页 |
| 第5章 遏止农村背景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的对策 | 第42-57页 |
| ·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 | 第42-44页 |
| ·提高公民整体的道德修养和正义意识 | 第42-43页 |
| ·完善社会保护机制 | 第43-44页 |
| ·政府完善法制、提高监督和管理力度 | 第44-49页 |
| ·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 | 第44-46页 |
|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 第46-47页 |
| ·建立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和心理援助机制 | 第47-49页 |
| ·学校转变观念、科学管理、注重实效 | 第49-52页 |
|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预防机制 | 第49-50页 |
| ·采取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 | 第50-51页 |
|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教育 | 第51-52页 |
| ·家庭教养方式的转变 | 第52-53页 |
| ·家长帮孩子积极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52页 |
| ·采取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 第52-53页 |
| ·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 第53-57页 |
| ·学会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 | 第53-54页 |
| ·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 第54-55页 |
| ·学会自我调适 | 第55页 |
| ·培养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关于本论文的几点说明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 致谢 | 第64-67页 |
| 附录 A | 第67-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