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关于疏离感 | 第11-19页 |
·疏离感的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国外疏离感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国内疏离感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关于人际信任 | 第19-24页 |
·人际信任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国外人际信任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国内人际信任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关于家庭社会支持 | 第24-26页 |
·家庭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6页 |
·疏离感与人际信任、家庭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8-35页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研究工具 | 第29-35页 |
·青少年疏离感量表 | 第29-33页 |
·人际信任量表 | 第33-34页 |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 第34-35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5-72页 |
·大学生疏离感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 第35-36页 |
·大学生疏离感现状的差异 | 第36-60页 |
·大学生疏离感各维度的性别差异t检验 | 第36-37页 |
·疏离感各维度学校*专业类型*年级的的差异分析 | 第37-51页 |
·疏离感各维度在是否独生变量上的差异t检验 | 第51-52页 |
·疏离感各维度在生源地变量上的方差分析 | 第52-54页 |
·疏离感各维度的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年收入方差分析 | 第54-60页 |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 第60页 |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在不同自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60-61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 第61-62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 第62-65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t检验 | 第62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的独生子女与否的差异t检验 | 第62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的学校*专业类型*年级的方差分析 | 第62-64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的生源地的差异分析 | 第64-65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的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年收入的方差分析 | 第65页 |
·大学生疏离感与人际信任、家庭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 第65-72页 |
·大学生疏离感与人际信任、家庭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第65-66页 |
·大学生人际信任、家庭社会支持对疏离感的预测分析 | 第66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对总体疏离感的预测分析 | 第66-68页 |
·大学生社会疏离感与人际信任、家庭社会支持的路径分析 | 第68-70页 |
·大学生人际疏离感与人际信任、家庭社会支持的路径分析 | 第70-71页 |
·大学生环境疏离感与人际信任、家庭社会支持的路径分析 | 第71-72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72-80页 |
·大学生疏离感现状 | 第72-73页 |
·大学生疏离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讨论 | 第73-77页 |
·大学生疏离感的性别差异 | 第73-74页 |
·大学生疏离感的年级差异 | 第74页 |
·大学生疏离感的学校差异 | 第74-75页 |
·大学生疏离感的专业类型差异 | 第75页 |
·大学生疏离感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 第75页 |
·大学生疏离感的城镇差异 | 第75-76页 |
·大学生疏离感的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年收入差异 | 第76-77页 |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其差异 | 第77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现状及其差异 | 第77-78页 |
·大学生疏离感与人际信任的正相关 | 第78-79页 |
·大学生疏离感与家庭社会支持的负相关 | 第79页 |
·大学生家庭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对疏离感的预测作用 | 第79-8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80-83页 |
·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研究启示 | 第81-82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