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研究说明 | 第1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1章 “素读”的历史回顾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一、“素读”的历史回顾 | 第13-14页 |
二、“素读”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素读”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素读”的意义 | 第15页 |
(三) “素读”教学的概念 | 第15-17页 |
第2章 “素读”教学提出的背景及依据 | 第17-31页 |
一、“素读”教学提出的背景 | 第17-22页 |
(一) “素读”教学提出的社会背景 | 第17-18页 |
(二) “素读”教学提出的教学背景 | 第18-22页 |
二、“素读”教学的依据 | 第22-31页 |
(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素读”教学的内在依据 | 第22-25页 |
(二) 传统母语教学——“素读”教学的历史依据 | 第25-28页 |
(三) 接受反应文论——“素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8-31页 |
第3章 小学“素读”教学个案解读 | 第31-45页 |
一、“素读”经典课程实施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二、“素读”经典课程实施的条件 | 第32-38页 |
(一) 热爱阅读——“素读”经典实施的前提 | 第33-34页 |
(二)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素读”经典实施的根本 | 第34-35页 |
(三) 选好读本——“素读”经典实施的关键 | 第35-36页 |
(四) 开展多种教学活动——“素读”经典实施的保障 | 第36-38页 |
三、“素读”经典课程的实施方法 | 第38-45页 |
(一) 吟诵在“素读”经典课程中的运用 | 第38-40页 |
(二) “经典课堂六幕剧”在“素读”经典课程中的运用 | 第40-42页 |
(三) “素读”经典课程的复习 | 第42-43页 |
(四) “素读”经典与课外海量阅读相结合 | 第43-45页 |
第4章 中学“素读”教学个案解读 | 第45-58页 |
一、中学“素读”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二、中学“素读”教学实施的条件 | 第46-51页 |
(一) 教师具备文本解读能力——中学“素读”教学实施的前提 | 第46-47页 |
(二) 学生具有阅读技能和体验——中学“素读”教学实施的根本 | 第47-49页 |
(三)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素读”教学实施的关键 | 第49-50页 |
(四) 师生具备问题意识——中学“素读”教学实施的保障 | 第50-51页 |
三、中学“素读”教学的实施方法 | 第51-58页 |
(一) 关于小说的“素读”教学 | 第51-53页 |
(二) 关于散文的“素读”教学 | 第53-54页 |
(三) 关于戏剧的“素读”教学 | 第54-56页 |
(四) 关于诗词的“素读”教学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