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二十一世纪以前关于动词的指称化研究 | 第9-10页 |
·二十一世纪以后关于动词的指称化研究 | 第10-13页 |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对象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5页 |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策略 | 第16-25页 |
·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 第16-19页 |
·范畴化是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 | 第16-17页 |
·非范畴化是一个连续统 | 第17-19页 |
·认知语言学的词类范畴观 | 第19-20页 |
·认知语言学词类范畴观简介 | 第19-20页 |
·认知语言学词类范畴观的心理现实性 | 第20页 |
·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动词指称化的看法 | 第20-23页 |
·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 | 第21-22页 |
·动词的指称化是一个非范畴化的过程 | 第22-23页 |
·研究策略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动词指称化的类型学研究 | 第25-34页 |
·动词指称化的类型学研究概说 | 第26-29页 |
·动词指称化的类型学特征 | 第29-33页 |
·跨语言的指称化类型 | 第29-32页 |
·指称化的共性特征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汉语动词指称化的层级分布 | 第34-57页 |
·名词和动词的区别性特征 | 第34-37页 |
·名词的典型特征 | 第34-35页 |
·动词的典型特征 | 第35-37页 |
·汉语动词指称化的层级分布 | 第37-55页 |
·汉语不存在所谓的“名动词” | 第38-41页 |
·汉语动词指称性高低的鉴别标准 | 第41-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汉语单音节动词指称化考察 | 第57-70页 |
·单音节动词的具体事件指称化 | 第57-61页 |
·单音节及物动词具体事件指称化 | 第59-60页 |
·单音节不及物动词具体事件指称化 | 第60-61页 |
·单音节动词类事件指称化 | 第61-65页 |
·与论元共现的单音节动词类事件指称化 | 第62-63页 |
·光杆的单音节动词类事件指称化 | 第63-65页 |
·单音节动词物化事件指称化 | 第65-69页 |
·可以物化事件指称化的单音节动词的特点 | 第67-68页 |
·单音节动词物化事件指称化的内部差异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汉语双音节动词指称化考察 | 第70-87页 |
·双音节动词具体事件指称化 | 第70-74页 |
·双音节动词具体事件指称化条件 | 第70-73页 |
·双音节及物和不及物动词具体事件指称化差异 | 第73-74页 |
·双音节动词类事件指称化 | 第74-79页 |
·与论元共现的双音节动词类事件指称化 | 第75-76页 |
·单独的双音节动词类事件指称化 | 第76-77页 |
·“NV”结构中双音节动词类事件指称化 | 第77-79页 |
·双音节动词物化事件指称化 | 第79-85页 |
·“进行+V”结构中V的性质 | 第80-81页 |
·“指示词/数词+次+V”结构中V的性质 | 第81-82页 |
·“指示词/数词+种+V”结构中V的性质 | 第82-84页 |
·“指示词/数词+个+V”结构中V的性质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七章 动词指称化的动因与机制 | 第87-100页 |
·动词指称化的动因 | 第87-90页 |
·动词指称化的机制 | 第90-93页 |
·隐喻和转喻 | 第90-92页 |
·类推机制 | 第92-93页 |
·解释与反思 | 第93-99页 |
·汉语动词指称化的解释 | 第93-98页 |
·关于自指和转指的反思 | 第98-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八章 汉语动词指称化的类型学特征 | 第100-116页 |
·英日汉指称化现象对比分析 | 第100-109页 |
·英语指称化的特点 | 第100-102页 |
·日语指称化的特点 | 第102-104页 |
·汉语指称化的特点 | 第104-107页 |
·三种语言指称化比较 | 第107-109页 |
·汉语动词指称化现象再认识 | 第109-115页 |
·对几组概念的解释 | 第109-111页 |
·汉语动词指称化类型再探 | 第111-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九章 真实文本中动词指称化情况考察——以小品剧本和《十七大报告》为例 | 第116-132页 |
·小品剧本中动词的指称化情况 | 第116-122页 |
·小品剧本中动词指称化的结构类型 | 第116-121页 |
·小品剧本中动词指称化的语义类别 | 第121-122页 |
·《十七大报告》中动词指称化情况 | 第122-131页 |
·《报告》中动词指称化的结构类型 | 第122-124页 |
·《报告》中动词指称化的语义类型 | 第124-131页 |
·两类文本中动词指称化的异同 | 第131页 |
·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十章 从汉语的指称化现象看汉语的动名分野 | 第132-152页 |
·词类研究概况 | 第132-135页 |
·国外关于词类的研究 | 第132-134页 |
·国内关于词类的研究 | 第134-135页 |
·词类问题的实质 | 第135-141页 |
·词类划分标准的演进 | 第135-139页 |
·词类的本质是语法范畴 | 第139-141页 |
·汉语动词名词的划界 | 第141-151页 |
·多功能词还是不同词类 | 第142-145页 |
·本文关于词类的看法 | 第145-147页 |
·语义、句法和话语功能标准之关系 | 第147-151页 |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十一章 余论 | 第152-154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52-153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3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3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53页 |
·本文的理论蕴含 | 第153页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153-154页 |
附表 | 第154-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8页 |